编者按:2017年上映的抗倭题材电影《荡寇风云》和2013年所上映的明末题材电影《大明劫》一样,在网络上都受到了相当多人的追捧,甚至有人将《荡寇风云》称之为战争片中复原最好的电影。但是这部电影真的有大家说的那么好吗?
▲《荡寇风云》
▲电影中俞大猷带兵攻打岑港
公平的说,电影 《荡寇风云》中,对于当时浙江一代明军的铠甲形象复原,可以说非常的符合历史:简单的用头巾包头,穿着的布面甲,前排步兵使用长木盾与刀剑,这都是比较考究。然而俞大猷攻打岑港这一段,从明代军事角度来说,是有着颇多不合理之处。
▲明代浙江一代的军队图
导演对于铠甲服装明显是经过认证考究,但是可惜仅此而已。首先从俞大猷进攻一开始,从电影的镜头来看,明军是携带有火炮和大量的火铳。然而在此基础上,整个攻城的过程,可以说从头到尾,都未见明军使用火炮轰击日军。如果说是电影中,倭寇布置下的木栅限制了明军的行动。那么为何前排有盾牌作为掩护的明军士兵,不去搬开木栅。而且整个过程中,拥有重火力的明军,自始至终也未用自己的火力来为冲锋的明军提供掩护,或者是压制城头的倭寇。对此连剧中的倭寇都吐槽说:“明军傻傻的!”
▲明军所携带的火炮
▲携带弓箭和火铳的明军士兵
▲没有火力掩护、不去搬开木栅,只是一味冒着城头倭寇压制火力而冲锋的明军士兵
要知道,俞大猷在当时可是与戚继光齐名。从“俞龙戚虎”的称呼中,可以看出俞大猷在声望和认可度上,其实是隐约压戚继光一头的。结果电影为给后面戚继光的闪亮登场做铺垫,强行给俞大猷降智商,把他描写成一个只会带着士兵去送人头的庸将,这样真的好吗?戚继光登场后,冷静的判断不能使用常规的打法。因此他使用奇谋,命令手下在清晨太阳还未升起时……拉倒了城墙……
▲倭寇城墙倒塌
当然,电影里设计为,在明军拉到城墙之前,在木制城楼和城墙下发生了剧烈的爆炸,因此戚继光才能如此轻易的拉到城墙。但是问题又来了,电影中的爆炸究竟是戚继光手下们预先埋放了火药?还是使用火炮的结果?如果是前者,那么即使倭寇戒备松懈,想要在他们眼皮子地下埋如此多的火药也并不现实。况且电影中,也没有戚继光命士兵使用坑道作战的镜头。总之,这么好搞定的倭寇,俞大猷竟那么久都没拿下,还损兵折将,后面朝廷会怀疑俞大猷“通倭”,真是显得很有道理了。历史上,俞大猷因为党争而背了这个黑锅,导演你还在电影里坐实这个黑锅,良心不会疼吗?
▲电影中胡宗宪的帽翅位置在明代文官帽翅中比较少见,反倒是李氏朝鲜比较常见这种高帽翅
▲明代官员常服
讲完了岑港之战,电影接着就来到戚继光招兵练兵的环节。刨去戚继光因为酒楼械斗而对自己原来士兵不满的部分不说。电影中对于义乌村民的彪悍,也算是刻画的传神了。但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是,电影中戚继光和义乌村民,竟然还半强迫的拉拢着义乌县令赵大河作为军监参军。且不说,明代的军监无疑例外都是由朝廷指派,单说就明代“以文驭武”的社会,戚继光和义乌村民的行为,就已经足够革职流放,甚至还会有更加严重的后果。
▲电影中赵大河一段无疑是非常严重的败笔
既然是戚继光相关,那么就必须说说鸳鸯阵了。电影中对鸳鸯阵的复原情况如何呢?答案也是稀里哗啦。电影中的鸳鸯阵只是简单的各种武器的轮换,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士兵前面的壕沟,仅凭一排使用藤牌的步兵,能不能掩护后面的使用其他武器的步兵,都不得不打一个问号。而且电影中的鸳鸯阵,对于其他武器的表现,也显得相当累赘。而根据《纪效新书》以及现代韩国所复原的鸳鸯阵来看,鸳鸯阵应该是在一种小方队组成,各个武器同时协作,相互掩护的作战方式。
现代韩国所复原的鸳鸯阵,可以看出真正的鸳鸯阵是在比较狭小环境中,相互配和、进退有序的精致战法,而不是电影中所表现的那么简单。
▲鸳鸯阵实际操作情况
电影中还有个雷点,是电影里士兵们竟然用藤牌挡住了倭寇的火绳枪。虽然戚继光的确记录了一种可以用来挡住火枪的盾牌,但是这种盾牌的制作工艺相当繁琐,并且靡费甚多。这种盾牌“以轻木为长桄,中用一档,牌身如木牌大。先用生牛皮二层钉之,皮里用好蚕绵三斤,用布装为一袋,贴牛皮之里;用分水薄绵纸,每二张松松团为一球,挨行摆之;又用蚕绵五斤,装布袋一幅,盖之四边,竹钉定固。通用灰漆四明,里面布处用油厚涂,使不入水。重可十五斤,计费五两以上。只苦於价重,而官司不能办耳。”可见这种盾牌的结实程度,绝不是电影的一副单薄的藤牌可比,而且即使如此,这种盾牌也是“四五十步之外可以遮衔铅子,屡试无失。然近至三十步,亦要打透。”
▲电影中荒唐的藤牌挡子弹
至于到了最后高潮部分的台州之战,整部电影更是进入了神剧模式。比如原本需要四到六个人抬起和操作的虎蹲炮,在电影中竟然被一个人抬起。甚至还出现了一边跑,一边扛着虎蹲炮射击的场景。
▲一个人就扛起的虎蹲炮
▲手捧虎蹲炮射击
历史上虎蹲炮的后座力实际上是相当大的,因此才会用两个钢钎固定在地上。而即使如此,虎蹲炮常常也会因为巨大的后座力,将地面掀开。而电影中明军直接抱着虎蹲炮射击,可能他们的力量是“大明队长”级别的吧
▲虎蹲炮(最前)
至于另一个雷人之处,在于电影中倭寇竟然用长竹竿就困住戚继光军队。这一点实际上本身就是建立在对于明代武器的不了解。明代狼筅长度足有五米,长枪长度也足有三米,电影中的这些武器复原无一例外都是都是历史上的缩短版,因此这一段落,无疑便是导演对于明代武器实际情况无知的表现,况且鸳鸯阵中,也有应对长矛而配备的镗钯手,而在这一段里可以说彻底打了酱油。
结果,倭寇简单一个用长竹竿的办法,就难住了戚继光,要靠各种大发神威和开挂来解决。拜托!那可是用兵狠辣,战术无双,吓得倭寇畏之如虎的戚继光啊!导演你这么降低戚继光的智商,真的好吗?
▲军旗插在后背,而且不适用令旗指挥的明军校尉
除此之外,其实电影还有许多其他细节部分的问题。比如电影中所有的军旗都是插在步兵的背上,而这一情况一般只会在骑兵中出现。步兵军旗往往都是由特定旗手手持。除此之外,基层军官指挥时,也是通过令旗指挥,这一点在电影中也没有得到表现。
▲历史上的明军旗手
总的来说,《荡寇风云》对于当时的明军铠甲和服装复原还算可圈可点。但是一个好的战争片真正重要的,从来不是铠甲和服装是否真的是和历史上一摸一样,而是在剧情和整个战争拍摄镜头乃至导演对于战争的重现。这些在《荡寇风云》中,做的都相当一般。并且除掉铠甲之外,导演对于明军战法战术,乃至武器的复原,甚至比对倭寇的复原做得都更差。
结果,整部电影把那位《剑桥战争史》都特意提及过的16世纪战术名家戚继光,拍成了一个靠武功来解决问题的大侠;把靠战术、武器和指挥全方面全面压制倭寇,甚至打出1000:3伤亡比之战的戚家军,拍成了只有血勇之气的莽夫。严苛一点说,其实《荡寇风云》其实本质上就是一部服装道具复原得可圈可点的抗倭神剧!而哪怕服装道具复原得再真实,抗倭神剧还是抗倭神剧啊!
电影评分环节
1、精致的铠甲复原,但是武器方面复原极差,细节错误极多:2分
2、导演对明代社会和历史基本常识匮乏,过于浓重的武侠气,战争场面逻辑硬伤极多:-3分
3、台词现代化,人物刻画还算饱满:2分
4、拍摄镜头角度勉强合格,虽然没有恢弘的气势,但是展现出了紧张的氛围,不过段落转场生硬:2分
总分:3分不推荐
最后要为大家推荐的是是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罗素·克劳、杰昆·菲尼克斯、康妮·尼尔森等主演的动作片,于2000年5月1日在美国上映的大片《角斗士》。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时之沙,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