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反常的6月份乘用车市场,暗藏市场压力及竞争格局

时至7月初,2018年时间已过半;每到此时,一些车企往往会发起对半年销量目标的冲刺,使得6月份的销量数据会稍显突出。但从日前乘联会发布的6月份乘用车市场的销量数据看,今年的乘用车市场似乎稍有反常。

抛开长期处于下滑态势的微客市场,狭义乘用车市场的生产量、批发销量、零售销量的环比分别为-0.1%、-0.8%、-6.4%,均为下滑态势。

淡季来临,乘用车市场持续不振;轿车、SUV市场有库存压力,车企对MPV市场量入为出。

批发销量体现了车企对于市场的期望。从6月份的数据来看,轿车、SUV市场单月同比分别为9.0%、0.5%,并带动狭义乘用车市场保持2.9%的同比正增长,供给端对市场的推动作用非常明显。但与此同时,6月份的零售数据却显示,轿车市场同比下滑0.7%,SUV市场同比下滑4.4%。

(6月份乘用车批发数据,来源乘联会)

进一步看,6月份轿车、SUV市场批发销量与零售销量的差值分别为93241辆、58491辆;5月份轿车、SUV市场批发销量与零售销量的差值分别为22531辆、28026辆。两组数据对比可以发现,车企在轿车、SUV市场给终端加压的意图,在6月份实则存在一定冲量的行为,只是无奈终端零售不够理想的表现给车企带来不小的压力,进而带动狭义乘用车市场整体同比下滑。目前,1-6月份狭义乘用车市场新增库存量已接近60万辆。

(6月份乘用车零售数据,来源乘联会)

至于已降温的MPV市场,车企显然没有像对轿车、SUV市场的高期望,基本保持了量入为出的谨慎原则。6月份MPV市场批发销量与零售销量的差值为545辆,1-6月份MPV市场批发累计销量与零售累计销量的差值为-3845辆。

SUV市场低增长成常态,中国品牌将如何应对合资品牌的竞争?

继5月份之后,SUV市场再度表现出了弱于轿车市场的态势,无论是单月、累计绝对量,还是批发量、零售量的增速,都是如此;SUV市场低增长的态势几成定局。

我们知道,近年来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之所以能超越合资品牌,其关键在于SUV市场。国内消费需求对SUV偏爱,中国品牌较合资品牌在SUV市场投入的更早、更大、更广。但如今来看,中国品牌似乎不能太过于依赖这种因SUV市场的爆发增长带来的优势。

(6月份乘用车零售数据,来源乘联会)

合资品牌在去年以来,就加大了对SUV市场的投入力度,比如大众系、日系。进入今年以来,合资品牌在SUV市场的动作有增无减,近期更是集中上市或推出小尺寸SUV,比如丰田奕泽和C-HR、斯柯达柯米克、大众探歌、三菱奕歌等。经此之后,主流合资品牌基本完成了对10-30万元SUV市场的全覆盖。由此带来的影响是,中国品牌除了要应对品牌的竞争,前期积累的多而全的产品组合优势也会打折扣。

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乘用车批发量前十车企中,吉利汽车、长安汽车等在列;6月份乘用车零售量前十车企中,吉利汽车、长安汽车、上汽乘用车等在列。可以看到,这几家中国品牌车企,无一不是在轿车、SUV市场均有车型布局。

(6月份乘用车批发数据,来源乘联会)

总体来看,乘用车市场在过去半年的表现可谓差强人意,但也在年初低增长的预料之中。轿车市场有新能源市场的利好刺激(详见《轿车市场连续两月反弹,SUV市场的高增长到头了吗?》),表现略微超出预期;SUV市场进入低增长阶段几成定势。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下,是继续发力单一市场、还是多领域投入?显然,留给车企的难题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