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发愤的草莓
上周四晚,抱着好奇的心参加了大J的“营养学习会”。
这位奇女子在北京创业10年,近2个月突然回到我们小城,准备大干一场。这段时间都在马不停蹄地办线下活动。
有趣的是,这次活动在她家里办。
还没见过在自家办活动的朋友呢,她是第一人。
那天傍晚推开门,室内一角的蔬菜园映入眼帘。像一处微型森林,把屋子装扮出生机勃勃。
我从上到下打量了一遍又一遍,脑子里冒出各个好奇的想法——那是一套能在家种菜的设备,能模拟太阳光。
本以为,这些菜是用来让学员认识种类的。她一边洗碗,一边侧过脸扬起秀发说:
“以前在北京,还能在周边地区的有机种植农场买到合适的。现在这边没有,只能自己种。”
我们的营养学习会,就在一波又一波的小惊喜中开始了!
01
在学习会开始前,我请教了大J一个问题:“按国际标准讲,每人每天摄糖量不能超过40g,然而,一般人的摄糖量远远超过这个数值,你怎么看?”
她说:“在营养课上,我不讲精准的“克”。现在都出现胡萝卜不含胡萝卜素的情况了。你眼前这个食物,和当年在实验中测量糖份使用的食物一样吗?不好说。”
的确,闭着眼睛都知道,现在餐桌上的食物,早已和几十年前不同了。
换作你,面对这么多嘴巴,这么多饥肠辘辘的肚子,如何才能产出更多粮食、养出更多禽类满足需求呢?
质的方面先放一边去,量得先上来。能快则快,能大则大,能防虫就防虫。
结果必定为拿着鞭子在后面赶——“催”和“激”,再加上强力灭虫剂。
“催”着快点熟,周期短,数量多好赚钱;
“激”得更大点,卖货论斤,体量大越值钱;
“灭”得更绝点,看着漂亮,养眼的顾客才买。
谁都不想这样。但换作你是生产者,会这么做吗?
因为量实在太大,一旦种植面积上了规模,如果不用除草剂和杀虫剂,就得人工拔草除虫,哪里用得起这么多人力。所以,农药肯定少不了。
人是食物链的顶端。当这些餐桌美味进入胃里,这些“催”、“激”、“灭”的药剂全部吹响集结号。
写到这里,从厨房里拍了这张照片。2个不同模样的苦瓜,是家里不同人上市场买到的,左边这个大得有点夸张,为啥?
而现在很多父母都感觉,小孩发育得比较早。有研究发现,19世纪时荷兰女孩第一次来月经是17岁,现在这个年龄不到13岁。这跟吃有没有关系呢?
《科学世界》杂志在2016年撰文指出,有可能的一个原因是,现在环境中有很多化工产品和药物,像有机氯农药,以及一种用作塑料添加剂的物质,都会干扰人体内的分泌系统,导致性早熟。
听着好可怕,其实都在我们周围。
除了种植手段不同,后期加工的程度不同,也对食物有很大影响。
这次学习会上使用《吃的营养科学观》(台版)的内容,正好讲到维生素B这部分。
书上提到,现在精制大米、白面等细粮没有以前那么有营养了,因为过度加工的过程把种子的皮、胚芽剥掉,流失了丰富的维生素B。
它们有高热量,能填饱肚子,却没有供给身体全面的营养,甚至完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垃圾食品的定义:高糖(碳水化合物)、高热量(与粗粮比较)、低蛋白质、低维生素、低矿物质、低纤维素。
为了汲取足够的营养,不妨回归自然原始模式。大J有前瞻性,主食几乎都采用糙米、藜麦、紫米、小米...一个月都不怎么吃白米饭。
在食物营养方面,更可怕的还有环境污染。
有一回,公司饭堂供应煮花生。有个老同事瞄了一眼,一脸嫌弃的样子,死活不肯吃。
在我再三追问之下,他才讲,某个地方种的花生千万不能吃。那里整条村平时都在清洗电路板,清洗的液体没有经任何处理直接往地里去。
他说:“那一片的土壤受到重金属的严重影响,而花生长地底下的,你看吸进你肚里的是什么东西?”
知道真相的我,眼泪差点掉下来。
02
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常常感觉到手机上能看的内容太多了,无从选起。其实,在吃这件事上,不也是同个道理吗?
你我想填饱肚子,不成问题,只是饮食却处在过去粗放型的状态。东西到嘴边,谁能忍住这诱惑?
在食物匮乏的原始年代,有好吃的东西肯定先放进肚子里。不然,没力气干活呀!
——贪吃的基因深埋在我们身体里,影响着思维惯性。
现在呢?方圆十公里的食物,甚至是远在挪威的三文鱼,不需多长时间就能出现在你的餐桌上。
然而,进化的速度,跟不上外界的形势。环境变了,基因却没来得及改变。我们很自然地张口就吃,所以才容易出问题。
比如,家里老人因为童年经历的原因,大都认为肉是好东西,要我们多吃点,要补啊。但往往拼命吃拼命吃,在体内累积过量营养,影响正常代谢。
另外,中国的早点以及各地特色小吃,几乎都是用大米经过不同的加工过程做成了不同形状和口味罢了。碳水化合物和过量油脂一样,是当今导致很多人发胖的直接原因之一。
在这方面,医学上有一个术语叫做“失配性疾病”,指的正是人的基因与外在的环境失去匹配而导致的疾病。今天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都属这一类。
所以,吃得多不等于吃得对,吃得好不等于吃得多。
当温饱不成问题,如何吃得更少,又吃得更好?这是每一位现代人面临的课题。
03
食物都是从嘴里吃到身体里,跟你的身体融合在一起的,不是玩玩而已。吃这件事,关乎身体的好与坏。
人都说,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的本钱。营养学如此重要,其实,没有得到普遍重视。
我们常常关注这盘菜好不好吃,却很少关注这餐饭营养全面吗,烹饪手法健康吗?
讲真,讲究起来,说起这个菜油放太多,那顿饭热量太高,跟你坐一桌子的人会吃不下去的。大家心里飘过两个字“扫兴”。
若是同桌的全是熟人,大家还会把你拉下水——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现在能享受就享受吧,有一天福享一天,该吃吃,该喝喝,别想那么多!”
如果你要再认真点,拿本营养学的书一条一条念出来,他们就更加不屑了——
“别死读书,看我抽烟那么多年,不也好好的?什么东西都吃,才叫营养全面。”
本来,是你要传播营养理念给他们,这倒好,时间一长,自己也被洗脑了。
的确,食欲是人之本性,甚至是某些人的人生唯一乐趣。普通人很难放弃当下的口腔感官体验。
而更加重要的健康问题,又常常等到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后才会给出答案。“结果”与“诱因”的时间距离太远。
滞后性反映,常常让我们无法为了未来,而放弃当下瞬间的爽。一不小心就忘记了,是半年前的食物塑造了今天的你。
话说回来。营养学又像隔着一层面纱的神秘女子,总是看不清真颜。
到底什么是权威,谁讲的才是权威,大众没个谱。有时候,这本书里说这样东西要多吃,那本书却讲不能多吃,自相矛盾,越看越迷糊。
也就是说,营养学这块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因为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性的,“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而且,相关试验必须依赖观察性试验,要持续好多年,这方面的独立经费又太少,常常需要依赖食品和饮料生产商的资助。
我们只能大概地知道,某种“饮食结构”更健康。比如,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红肉和加工肉,但很难说吃某种食物就一定会怎样。
在和大J交流中,她给出的看法是:“学会打开身体的觉知,否则只会陷入各种纠结。”
一语惊醒。
以前谈到健康饮食时,常常找不到知音,俨然很不合群的样子。
在这么一个小小的营养学习会教室里,邂逅了同频的朋友,还产生了以上的所思所想,很温暖很舒服。
大家常说现在是一个“知识焦虑”的时代。对于追求品质生活的人来讲,这也是一个“营养焦虑”的时代。因为「You are what you eat」,你吃什么,你就是什么。
我常常想,有什么样的食物以及方法,能够让每天的饮食满足以下六个条件——
营养均衡(供给组织)
精力稳定(高效用脑)
有益健康(低油糖盐)
热量较低(保持身材)
口感合适(基本享受)
容易持续(忙者可用)
如果你有答案,那真是太完美了。欢迎留言给我!优质答案,我会送出福利喔!
未来,我也会在“如何通过做好饮食营养,提升个人精力”这个话题上,发布几篇系列文章,大家记得来看哦!
——
作者:发愤的草莓,干货新书《现在就干》作者,专注时间管理与妈妈精力管理,陪伴你把琐碎的生活变成像游戏一样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