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开始,几乎每一年都会被定义为“人工智能元年”,就像一列远远驶来的火车,很早就听到了机器的轰鸣声,苦苦期盼却未能谋面。可当你转身准备离开的时候,这列火车已经呼啸而过,远远把你抛在身后。
2018年大概就是人工智能“呼啸而过”的时间节点,不同于两年前对概念或技术的追捧,商业化成为新的主旋律。不管是巨头还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者,无不把注意力放在人工智能的场景落地上,而商业化最快的,莫过于两大领域:家和车。
就在今年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兑现了去年“吹过的牛”,联合金龙客车研发的全球首款L4级别自动驾驶巴士“阿波龙”,迎来了第100辆车的正式下线。与此同时,百度的对话式人工智能操作系统DuerOS宣布智能设备激活量已经超过9000万,有着AI能力的智能设备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
值得一提的是,L4级别自动驾驶可以称为完全自动驾驶技术,汽车可以在不需要驾驶员介入的情况下完成所有驾驶操作,距离无人车的普及,似乎只差临门一脚。而在AI智能硬件的整体出货量已经破亿的背景下,诸如科幻电影中描述的智能生活,或许也只剩下时间问题。
这里不妨对比下百度Apollo和DuerOS的成长轨迹,以小见大地梳理下AI商业化现状,也看看当前最商业化进展最快的两大领域——智能生活和无人车,到底哪个会先到来?
1、技术成熟度
人工智能的商业化无疑正驶向一条快车道,甚至说过去一年时间里取得的成绩,早已碾压过去60年的积累,Apollo和DuerOS就是例证。
去年7月份的百度开发者大会上,DuerOS 1.0平台正式亮相,分为能力层、核心层和应用层,搭建了操作系统的基本框架,只要接一个电源、一个麦克风,就可以让身边的家电设备“说话”;
短短4个月后,DuerOS 2.0就正式对外开放,技术能力、解决方案、平台体系、内容体系全面升级,包括准确快速的语音唤醒能力、更好的远场语音交互开发套件、全新的跨场景跨设备解决方案等等;
今年发布的DuerOS 3.0上,百度进一步“添砖加瓦”,在交互方面带来了自然语言交互技术的全面升级,提供超过20个跨场景、跨设备的解决方案,同时开发者可以通过技能内付费、付费技能等从中获益,形成了完整的商业闭环和开放生态。
而在另一边,Apollo平台的出场方式有些特殊,李彦宏在去年百度开发者大会上乘坐无人车开上北京五环,立即成为独一无二的焦点。外界所关心的是,无人车何时能够跑在大街小巷内,且不用吃交警的罚单,Apollo也为此在过去一年中进行了四次技术迭代。
Apollo 1.0平台实现了封闭场地的循迹自动驾驶,属于L3级别自动驾驶的范畴。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自动驾驶汽车解决方案供应商AutonomouStuff,用了3天时间就将Apollo 1.0应用在林肯MKZ上;
在过去一年中,Apollo 平台进行了三次版本升级,分别是Apollo 1.5、Apollo 2.0和Apollo 2.5,不仅带来了L4级别自动驾驶的能力,还解锁了很多新技能,包括识别红绿灯、昼夜定车道自动驾驶、限定区域视觉高速自动驾驶等;
而在新发布的Apollo 3.0平台上,百度推出了自主泊车、自动接驳巴士、无人作业小车三个自动驾驶量产解决方案,借助Apollo从生产到运营的全方位方案架构,开发者能够3个月打造出属于自己的“阿波龙”,无人车终于有了走出实验室的可能。
不难发现,从技术成熟度的角度来看,以DuerOS为代表的智能生活类产品已经有了规模化的迹象,并孕育出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但自动驾驶技术的迭代要更为迅速,至少从技术层面看到了大规模普及的可能。
2、商业化进程
相比于前两次人工智能浪潮,商业化恰恰是泡沫与否的分割项,诸如百度等主打解决方案的平台型玩家,势必对此有着更为深刻的认知。与之对应的是,在DuerOS和Apollo身上,技术创新和商业落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截止到今年6月份,DuerOS智能设备激活量已经超过9000万,月活跃设备超过2500万。庞大的数字背后是DuerOS的生态化布局,目前已经覆盖了电视、手机、音箱、儿童设备、汽车等各类场景,并开始和头部厂商达成深度合作,比如与创维、TCL、极米等联合推出搭载DuerOS的电视类产品;VIVO NEX、华为P20、OPPO FIND X等旗舰手机的语音对话能力也都来自于DuerOS。
DuerOS 3.0传递出了新的信号,在商业化布局上有着更为“激进”的打算,推出了业内首创的有屏设备解决方案、业内首创的蓝牙设备解决方案,以及DuerOS面向行业的解决方案。言外之意,DuerOS在瞄准家庭场景的同时,开始尝试激活市场上数亿规模蓝牙设备,乃至酒店等行业端场景。
无独有偶,Apollo 3.0也发布了两个解决方案:一个是面向车联网自动驾驶的解决方案小度车载OS,另一个是前面提到过的面向量产的解决方案。截止到目前,Apollo的生态合作伙伴规模达到116家,其中既涵盖比亚迪、金龙、戴姆勒、福特、捷豹路虎等传统汽车巨头,也不乏拜腾、车和家、蔚来等造车新势力,以及首汽租车、德尔福、新石器、英特尔、苏宁物流等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
其实在商业化落地上,Apollo也开始朝行业化应用的方向突围。一方面,阿波龙、新石器AX1已经在自动接驳巴士和无人作业小车上实现了L4级自动驾驶,还完美适配了环卫车、巴士、面包车、厢式货车、微型清洁车、微型物流车等多种车型,这些“特殊车辆”将成为无人车的先锋;
另一方面,小度车载OS最快只需30天就可以将传统汽车“一键刷机”成智能汽车,包括液晶仪表盘组件、流媒体后视镜组件、大屏智能车机组件、小度车载机器人组件4个部分,意在加速从传统汽车到智能汽车再到无人车的过渡。
可以看到,DuerOS一开始就指向了C端,Apollo则更倾向于B端市场的布局,在商业化上有着不同的倾向。
3、市场参与感
决定一个新事物能否普及的核心因素还是市场需求,细化一些可以归结为四个层面:
其一,市场规模。据GFK公布的零售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智能硬件产品整体市场(除手机)零售额高达3850亿元,同比增长27%;相比之下,无人驾驶的市场规模在48亿美元左右,仍属于市场爆发的前夜,但考虑到无人车在未来改造的将是整个汽车市场及上下游产业链,它所创造的新市场,将是颠覆性的天文数字。
其二,资本诱惑。据中国信通院发布《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融资规模达到1800亿元,平均每笔金额接近6亿元,主要集中于智能驾驶、大数据和AI+领域。
其三,需求指数。从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关注点来看,新闻关注度最高的是人工智能算法及平台、智能驾驶和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也随着智能音箱等产品迅速提升,不难从中看出趋势所在。
其四,政策因素。诸如北京、重庆、广州等城市已经发放了自动驾驶的路测牌照,允许无人车在特定路段测试。这不失为一个好消息,不过相比于智能硬件类产品的“开放”,无人驾驶仍然被法律法规所制约。
或许从感性的角度更能理解两个场景的市场参与感。无人车仍处于测试研发阶段,外界对这一场景的理解更多的来自新闻报道,甚至是市场上存在的大多数汽车尚不能连接互联网。相反的是,早期的可穿戴浪潮为人工智能的普及做了不错的铺垫,加上市面上的智能音箱已经进入到百元以下的竞争,智能类产品在家庭场景中出现的频率不可小觑,且这些产品正在不遗余力地增加用户黏性。
仅以DuerOS为例,业已发布了多款有屏或无屏设计的智能音箱类产品,一方面吸引了数万名开发者,不断为智能音箱增加技能,以加强智能音箱的可玩性;另一方面,DuerOS积极进行上下游产业链的合作,不仅和电视、冰箱、空调等智能家居打通,深化智能家居的整体感和生活体验,同时还在内容层面动作频频,引入凯叔讲故事、VIPKID等优质内容,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
正如前面所说,Apollo有着类似的思维,比如通过小度车载系统占领车内的生活、工作和娱乐场景,和DuerOS的方式如出一辙。
可以肯定的是,得益于前期的市场积累和相对较低的门槛,以DuerOS为代表的智能生活在市场参与感上有着明显优势。不过资本和创业者对于无人驾驶的特别青睐,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公众对无人车的强烈期待,也预示了无人车巨大的商业前景。
两个场景,也是一种生活
对比技术成熟度、商业化进程和市场参与感,家和车两大场景,一个代表着现在,一个预示着未来。或许可以得出这样的论断:智能家居产品所代表的智能生活可能离我们更近一些,而无人驾驶要面对政策法规更新、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改造、大范围的道路测试的系统性工程,估计还得让期待私家无人车的公众再多等一些时日。
不过,好在中国的政策对自动驾驶已经非常利好,支持程度甚至超过美国,这非常有助于中国自动驾驶抢占产业制高点、快速普及。
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智能生活和无人车哪个先实现,这个问题的提法或许没那么准确,因为无人驾驶何尝不是未来智能生活的一部分呢?小度车载系统的AI能力本身就和DuerOS互通,目前DuerOS的能力也开始被应用在一些车型的车载系统中。
何况AI的应用本身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就好像是一场接力赛,由一个小小的智能音箱开始,逐渐延伸到整个智能家居领域,再到车、安防、医疗、教育、金融……最终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家居也好,车也罢,仅仅是人工智能商业化落地、重构我们生活的第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