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案子进来,郭开文先确认客户想要翻译成哪种语言,是中文、英文、日文、韩文、还是西班牙文,接着开始分配任务,除了自己还有居住在南京、上海、台北、大坂、首尔的小伙伴可以一起做,他估算着 10 天以内就能结案。
5 个城市、12 个人,因为一件事开启了他们远端的合作关系:加密货币。
有人说,区块链是当代的郁金香狂热,有人说,它就是未来。回到本质上,区块链是区块链,加密货币是加密货币,一项技术能引起巨大争议,原因在于不少人假其名行事,导致乱象丛生,“只要加上区块链三个字,募资就可能多 100 万美元,那你要不要?”,一位加密货币社区的人这么说。以区块链名号来灌水的项目多到数不清,欺诈 ICO 事件、割韭菜、空气币,加上比特币价格大涨、大跌、反弹、跳水,证券市场百年发展走过的路,加密货币在近一年已经全部跑过,“币圈一天,人间一年”。
然而,区块链爆红下所产生的机会,并不全然是炒币投机财,也不完全是技术开发者独享,随着加密货币行业逐渐成形,环绕在该行业的服务业务也已兴起,从外包白皮书翻译,教你怎么 ICO 的顾问谘询公司,到帮你设立境外公司、找工程师、律师、搞传媒营销、到经营当地社区人脉的一条龙统包公司满街都是。
人常说,投资前要参阅招股说明书,想买新上市股票,要会看公开招股书,在区块链的世界里,想买币,基本也得看下白皮书。而一家公司要对外介绍自己在搞什么项目、技术路径是什么、自家 Token 币怎么发、怎么用、时间进程怎么规划等,就会通过出具白皮书来说明。
从几个比较知名的数据统计网站来看,CoinDesk 指出 2017 年全球 ICO 数量为 343 件,今年截至目前已经来到 334 件,逼近去年的总量。另外根据 CoinSchedule 的统计,2016 年 ICO 项目数量才 43 件,2017 年成长到 210 件,特别是去年 12 月更是达到高峰,而 2018 年累计前六个月更已有 517 件。另外,根据 ICODATA.IO 的资料显示,,其统计2016 年 ICO 件数为 29 件,到了 2017 年則是大幅躍增至 872 件,而 2018 年 1~6 月合计件数为 885 件,更是一举超越去年全年总和。
图|近年来全球 ICO 件数及募资金额(资料来源:CoinDesk)
尽管各家机构调查的件数有落差,但都可以看到一个明确的走向,从去年底开始 ICO 项目呈现爆发性快速增长,特别是在去年 12 月发起的项目多,带动募集资金暴增,这与去年底比特币、以太币的价格暴涨有很强的连动关系,吸引了众多的公司发行 ICO ,也吸引投资人进场购买加密货币,但近期 ICO 项目的成长力道已稍有减弱的迹象,主要也是受到加密货币价格波动影响。
图|2017 年全球 ICO 项目数据(资料来源:CoinSchedule)
图|2018 年前六个月全球 ICO 项目数据(资料来源:CoinSchedule)
随着 ICO 项目不断问世,就代表出现在这世界上的白皮书越来越多,中英文不仅是使用人口最多的前两大语言,更是商业及募资最重要的两大市场,故对初创公司来说,提供中英文版白皮书可说是最基本,部分区块链公司除了瞄准英语系国家及中国市场,也会进军加密货币盛行的日本及韩国,想要打入当地市场,最好能提供当地语言的白皮书,所以翻译白皮书的需求大幅显现,在圈子里有不少人做起这门生意,从个体户、小团队、到顾问公司都有。
翻译白皮书订单接不完
郭开文就是一个以翻译白皮书为职的人,社区的人习惯叫他 Kevin。本科念光电的他,毕业之后的工作是在智财权事务所担任专利工程师,曾协助公司到苏州跟上海开分所。几年前他也曾自己创业,开发一个家谱(family tree)、家人联系互动的 APP—Memento。
最初会接触区块链是因为其乌托邦式的情怀让他备感兴趣,开始研究币圈。现在的他,几乎天天到家里附近的咖啡店报到,在电脑上敲字写东西,帮中国和台湾地区的区块链初创公司翻译白皮书或网站内容,团队含他共 12 个人,各自住在不同城市国家,有 4 个人专做中翻英,4 个负责中翻日,翻译韩文和西班牙文的各有 2 个与 1 个人。除了中文翻外文,他们也曾经帮挪威、泰国的区块链公司把白皮书翻译成中文。
除了翻译外,他的工作内容还包括积极参加区块链社区的线下活动,像是分享会、路演、论坛等,有时一天跑几场四处跟人交流,“得很了解市场、技术的脉动。当场参与跟人交流会得到很多真实的资讯,跟在网路上看文章是不一样的”, 对郭开文而言,去这些场子的另一的目的就是认识人、建人脉,也让圈子的人认识他。
“一种语言不超过 10 天可以翻完,但现在案子多到接不完,以现有的人力,一个月平均可以翻译 14 篇白皮书(含同一篇不同语言),所以很多工作只能推掉”,郭开文接受 DT 君采访时如此表示。
图|郭开文(图片来源:郭开文)
应该不少人都会这么想:白皮书自己翻或找翻译社不就好了,特别是大家在学校念了这么多年的英文,说不好但总会写吧。
但就像中文人人都会写,不代表都能写出好文章。白皮书是一个让外界认识一家初创公司的管道,怎么把项目的技术及理念写得简单明了、又吸引人,就不是所有公司都能做到。另外,区块链是一个新技术门派,涉及加密学、密码学、计算机学,难度其实很高,目前多数翻译社并没有熟悉链圈或币圈的译者。
郭开文就指出:技术白皮书好翻,但翻商业白皮书的难度其实很高,因为结合了三个重点:技术、营销、法律。先前在专利事务所工作的经历,让他建立了科技法律上的专业,“白皮书其实就是一家公司的承诺,做区块链、发 Token(代币),很多时候你得懂法律的进退,翻译的时候就得注意”,另一方面,说白一点,白皮书就象是一种营销,包装得好,就可能让公司募到更多的钱。
而 DT 君也询问了一些区块链公司,国内一家区块链初创公司营运长说,翻译白皮书的价格依篇幅不等,一般行情大概是 1000~2000 美元。不过郭开文说:“我们的价码高出很多,一份价格换算美元大约等值 6700 美元”,而且他的策略很清晰,只翻译区块链内容,而且只向客户收取以太币,而非法币,主要是因为区块链公司募资时,多是以加密货币如以太币为主,“他们手上的以太币应该比法币多”,这样一来客户方便,二来是跨国交易会简单、快速很多。
也因为作出了口碑,现在郭开文团队的订单是应接不暇,而且还有传统产业的公司主动找上门,希望他们能帮忙写白皮书,设计 ICO 的步骤。这公司是一家健身器材的制造商,开发 IoT 的相关产品,“就有很多人跟他们建议说要做代币,但他们不懂也没有相关的人才,所以就找上了我们,”郭开文说。
区块链迈向分工化,催生了新行业需求:最后一里路的桥接者
其实,这家健身器材公司的故事听起来很熟悉,因为确实不少传统行业都想投入区块链,但他们缺乏技术人员,也不懂什么哈希算法、工作量运算,只是区块链的大浪打来,所有人都希望能乘浪而上。所以,很多公司为了跟风募资,而努力跟区块链扯上关系,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鸡尾酒制造商长岛冰茶公司(The Long Island Iced Tea Corporation)去年底股价一度暴涨近 200%,原因是这公司不但宣布要把公司业务重心转移到区块链上去,还打算要申请把公司改名为 “长区块链公司”(Long Blockchain Corp)。
这种“区块链化”现象的浮滥,听起来好笑,但另一方面却带起了一个行业需求:最后一里路的桥接者。又或者,大家可以想想以前古时候,教育还不是那么普及,许多人可能不识字,但当需要写书信的时候,在街市上就会有专门代写书信的人,按书信长短或类别收费,又或者是在衙门代笔写公文书的人。这类似于”师爷”的角色,在几百年后的现在,又再度出现在21世纪的现在,而且是已经开始企业化经营,成为一个隐然成型的产业链环节。
有别于郭开文跟他的成员属于一种小工作室或个体户,已经有非常多的区块链或 ICO 顾问公司活跃于市场上。
举例来说,想搞区块链的公司不懂区块链、没有工程师没关系,可以找顾问公司来实现,他们会帮客户想 ICO 项目、撰写/翻译白皮书、猎人头建团队、找区块链公司搭平台、发币、在社区做营销传播、办路演、活动,可以提供分段服务,也能一条龙做完,帮客户铺好所有的路,直通区块链。
另外也有区块链公司向 DT 君表示,因为他们准备到韩国市场发展,所以就找了韩国当地的顾问公司来执行落地事宜,“否则很难打入当地的社区”,这种在地化需求让“最后一里路桥接者”正在快速兴起,但是这些顾问公司素质良莠不齐,则是另一个得多留心的议题。
不只ICO可以找人代办,就连开交易所也行?
而这种没技术,有想法,只要花钱就能搞定,其实也出现在其他面向,比如开交易所。位置在生态链最上层的交易所,掌握各种小币能否到市场交易流通的大权,交易所业者赚饱赚满的故事时有所闻。在经济利益动机的驱使下,很多人也想自己开交易所,“有太多人想了!区块链的从业人员、 传统金融、FinTech 公司,太多了!”一家国内的区块链 IT 方案业者睁大眼睛的说。
但要建立一间交易所得有一个庞大的技术团队,从搭建平台、流量及网络安全维护等,以往没有技术背景及资金的话是连想都不用想,“平台开发大约 20 万美元,IDC 基础设备大约 30~40 万美元,”该业者告诉 DT 君。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区块链方案服务商,把模块上到云平台,再通过 API 接入方式,就可以快速开一间交易所,大幅降低技术门槛,象是神州数字旗下的 MasterDAX 就专做交易所方案。不过,就算人人可开交易所,能否成功,重点还是得回到运营及流量导入。
区块链地下经济利益庞大 带动一波新业态遍地开花?
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专业分工是第一个让产业链环节逐一成型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所有产业发展初期,特别是在所谓的”野蛮生长”时期,总会出现一些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专业分工”环节,但这些看似发展的风风火火的新业态,其实都很难长久,因为,他们的出现是时机,而不是时势,就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精神来看,这些新业态基本上是违反了最原始的区块链技术发展精神,例如公开、开放、透明,就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藏在产业链环节缝里、躲在法律规范灰色地带的作法,不但不可能长久,更随时可能翻船灭顶。
2017 年,中国有关部门全面叫停了 ICO。事发后仅 15 天,有关部门全面关停了全国比特币与人民币间的兑换业务。2018 年,中国最大的两个加密货币交易所火币网、CoinEX 的微信公众号被封停。
2018 年 2 月 26 日的证券日报上,刊登了一篇标题为《ICO 遭禁后热度不减 平台搬海外 国内割“韭菜”》的文章,在此一报道中提到:“中文 ICO 很容易,你首先需要一份白皮书,然后联系私募,最后花钱上交易所,就可以了。”、“你去看那些成功发行代币的白皮书,做的都很糙,有的是翻译的国外白皮书拼凑而来,有的甚至是花钱买的。”、“3600 元一份,我们写过很多文案 (白皮书),已经通过私募轮的也有,高质量的就是这个价。”
而在经过几个月的时间之后,现在随便问一个所谓的“币圈人士”,他们都会说:“现在是开交易所的好时候,比 ICO 还赚钱。”。事实上,近半年来,除了 2 月 6 号的高发期外,比特币的日均交易量平均维持在 5 千万到 6 千万个比特币左右,而且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而近来更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有部份的小型交易所在海外分发中文 APP,也能够完成加密货币的交易。加密货币交易型式逐渐朝散点式、非呼叫中心式转移,这是非常恐怖的,因为比起大型交易所的集中性交易而言,这种分布随机的小型交易所更加难管制。
而除了交易所之外,所谓的咨询公司,也是在这一波加密货币狂潮中的另一种新型业态的出现,但与正规的咨询公司相比,有相当比例的咨询公司团队,因为中国监管部门叫停严打 ICO、而选择出走海外另觅活路的币圈人士,在风声过后,开始用咨询公司的身份重新活跃在圈子里。
另外,除了因为这类型咨询公司的出现,让 ICO 变得容易外,某些公司甚至还开发出能够更便宜发行 ICO 的工具套件,这使得在加密货币市场,发行成本可以低到无法想象的地步。根据 DT 君亲身操作,通过某些号称”一键发币”的软件,只需要 6 秒钟就以完成一种加密货币的发行,成本大约为几千元。
而加密货币市场最近半年还有另一种新的“业态”出现,就是以媒体为名,利用平台、渠道的分发优势,放出特定的讯息到市场上,借此影响市场拉抬特定加密货币价格。
加密货币被这些媒体当成了是一种投资工具,正如股票、期货、或其他类型的金融商品。但是,加密货币比其他金融产品市场的规章制度更不完善,对于投资人而言,因为对于信息的饥渴,反而让他们曝露在更大的信息扭曲风险中。
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系由美国传播学家 P.J.Tichenor 提出,该理论指由于公众在社会地位上存在着差异,所以在信息获取的速度上也存在着差异。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越多,就越会加深这种差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在接受信息时达到了“随时随地”的便捷,表面上看,知沟理论不复存在。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加密货币市场,其要求的投资者专业知识、币种与币种之间的关联、宏观政策层面的解读以及各个加密货币自身基本面的差异,会使得知沟进一步加深。而这也是市场上会出现部份存心不良的”媒体”,得以借此操弄市场的原因。
区块链的产业化,现在才正要开始。
“这个圈子越来越分工化,”,身为区块链供应链的一份子,郭开文说出他的观察。确实,从最初一群开源技术的爱好者,到现在翻译白皮书外包、发币外包、区块链技术方案公司、区块链顾问公司等,让这项技术逐渐能走出“技术圈子”。
事实上,包括近来在币圈里面出现的地下经济模式,其实也是产业链成型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而一个行业或产业要成型,绝对不可能只有几家公司就能实现,就像制造业有大型制造厂、周边的卫星厂、零部件厂、机械设备商,分工细致、各司其职,才能完成品牌客户的订单生产。而区块链尽管可以说是一夕爆红,但在爆红之后要观察的,就是区块链的产业链生态将会如何逐步成型,有哪些环节会整合,扩张,或是被淘汰,而现在,其实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