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弩手的最大难题:到底是射远重要还是射准重要?

两宋时期,军队中包含大量的弓弩手。宋军的最小编制称为“都”,一都为100人。宋仁宗时期,尹洙的上奏中提到,马军一个都中,枪手和旗头加起来共十三人,剩下的87人都是弓箭手;步军一个都里面,有刀手八人,枪手十六人,剩下的76人都是弩手。《宋史》卷195《兵志》中则说,当时“诸路禁军近法以十分为率,二分习弓,六分习弩,余二分习枪、牌”。

▲武经总要前集器图

武经总要中说,北宋军队训练时,“枪刀在前,弓弩在后”,这样的排列方式应该便是北宋军队实战时的阵型排列方式,即肉搏士兵位于阵前抵御敌军冲击,远射步兵位于肉搏士兵之后,远射杀敌。

▲大驾卤薄图

南宋的吴璘说,军队的实战阵型分为四层,拒马在第一层,枪兵在第二层,神臂弓在第三层,弓兵在最后。作战时,士兵都坐在地上,敌军接近到150步的时候,神臂弓便开始试射,如果箭能贯穿全阵,则齐射;敌军接近到100步的时候,弓兵射击;敌军冲到拒马前的时候,枪兵起身攒刺,抵挡敌军的冲击。如果军队陷入混战的话,弓弩手也需要参加肉搏。不过尹洙说过,当时宋军弓弩手的近战武器只有一口剑,平常也不练习,一遇近战,便束手无策。因此他建议宋军的马步弓手除了练习弓弩之外,还要练习刀剑、铁鞭、短枪等兵器。南宋孝宗时,虞允文也曾建议荆南府和鄂州两军的弓弩手练习短枪。

▲故宫中展示的宋代武士像

南宋时期,军队还有关于 “纯队”和“花装”的争议,宋军一队50人,所谓纯队是全队使用清一色的武器,而花装是全队以各种武器搭配使用。上文中吴璘的战法里,枪兵、神臂弓兵、弓兵单独列队,然后三队再组合作战,这便是典型的纯队战术。南宋时期的名将如张浚和韩世忠都赞成使用纯队,地方将领也有不少持同样看法,后来军队便取消了花队。

▲仁宗时期的重臣韩琦画像

早期宋军对于弓弩手的训练可能不够科学,仁宗时期的重臣韩琦曾经说,当时军队训练的实战性不强,还不如唐朝时期,唐朝军队训练的都是使用技能,而宋军训练弓弩时,却喜欢练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当时的弓兵和弩兵是两个不同的职业,熙宁年间,某次习射中,宋神宗令殿帅林广云射弓,林广云自称出身弩手,不懂弓射之术。宋军训练弓箭手的标准主要包括两条,一是挽力,挽力越大射程越远;二是准确率,即“射亲”。

▲军事博物馆中国古代军事文物精品展中展出的宋代箭镞

关于准确率和射程哪个更重要,当时的人也没有统一意见。武经总要中说过“凡军中教射,先教射亲,次教射远”。宋孝宗则认为射程更重要,“若止习射亲,则斗力不进”。华岳认为,弓力太大的弓,如一石以上的步弓,和九斗以上的马弓,都是没有实战用处的“废物”。实用的弓,马弓六到八斗,步弓七到九斗即可。

▲神臂弩图

按照南宋光宗时期的训练标准,弓箭手在带甲情况下,以一石二斗的弓在六十步的距离下,十二箭射中六箭为合格;弩手在带甲情况下,以四石的弩在一百步的距离下,十二箭射中五箭位合格。按照《宋会要》中的记载,弩手的甲重三十七斤一十两至四十五斤半。华岳则说,弩手甲的形制与马步兵的铠甲不同,弩手的甲不能太紧,要宽松一些,腿裙的长度要短,其他士兵的腿裙在身前重叠,而弩手的腿裙位置靠后,身前留有空隙,这些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了方便弩手用脚蹬弩上弦。

华岳还说,弩的尺寸不能太大。当时一个人大约五尺高,头顶到肩膀一尺高,肩膀到脚有四尺,如果在泥泞地行军,脚陷在泥里有五寸,那么肩膀到地面就只有三尺五寸了。弩手上弓时,需要用脚蹬着上弦,行军时,用肩膀扛着弩臂。如果弩弓长度超过六尺,那么扛弩的时候,弩弓就会擦到地,就容易拌着腿,如果弩臂超过三尺,那么弩臂就会顶到胸口,不便发力蹬弩。如果弩的尺寸太大,弩兵过草丛的时候,因为害怕弩绊到,便会丢掉弩逃跑,如果在泥地里作战的话,一旦被绊倒,就会因为弩而丧命。另外,华岳还认为,弩的力应该在两石到三石之间,不需要太强,这样劳累的士卒也能拉开。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滚滚,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