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侏罗纪公园》到《侏罗纪世界》,这些系列电影为我们展现了我们最感兴趣的古生物——恐龙,最近正在热映的《侏罗纪世界2》又燃起了大家对恐龙的兴趣。
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小朋友也可能这样想过:要是我们能建成电影中那样的侏罗纪主题公园,亲眼看见恐龙那该多好啊!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建“侏罗纪主题公园”现实吗?下面我们就来结合这几部古生物科幻电影,一起来了解一下。
《侏罗纪世界2》剧照
影响现实的古生物题材电影
如果说宇航题材科幻电影中的翘楚,可能会是平分秋色的《星球大战》与《星际迷航》系列,那么古生物题材的科幻电影,则只有 《侏罗纪公园》《侏罗纪世界》系列独占鳌头。
自1993年第1部《侏罗纪公园》上映以来,4部《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满足了世界各地恐龙迷们 “复活恐龙” 的狂想,并且深刻地影响到了现实生活。甚至,一块来自恐龙时代的包裹有昆虫的琥珀,或者一枚内部有不明糊状物的恐龙蛋化石,都会引发各路媒体的追捧,因为人们相信那可能是让恐龙再临地球的 “钥匙” 。
1985年,美国提出了“ 人类基因组计划”,在掌握了核技术和航天飞行、登陆异星之后,开始运用当时最前沿的生物学和化学成果,力图绘制出人类的基因图谱。这一堪比 “曼哈顿工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核武器计划)和 “阿波罗登月计划” 的伟大科研计划,带动了生命科学诸多领域的发展。
一部分具有前瞻性的人士,开始思考 “复活” 灭绝动物、人工制造混合基因动物,甚至人造生命的可能性。1990年,迈克尔 · 克莱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 《侏罗纪公园》,它因为美国社会上的 “恐龙热” 而成为畅销书。
《侏罗纪世界》男主角驯养伶盗龙
永远不可能的“侏罗纪公园”
但以今天的生命科学知识来看,这类电影有着些许难以回避的 “硬伤” 。
比如,按照影片设定,《侏罗纪公园》里的 “复活” 恐龙所用的遗传物质,取自于蚊虫叮咬恐龙后留在体内的恐龙血液,而这些远古昆虫,又来自产于多米尼加某地的琥珀。《侏罗纪世界》的游客中心和科研机构里,也陈设着大量的琥珀,以示公园经营者 “不忘初心” 。
在20世纪90年代,确实曾有很多人认为琥珀是完美的 “保鲜膜” ,可以让动物的遗传物质跨越几千万年时光抵达现代。但现代生命科学研究已经证明,DNA的半衰期为521年。也就是说,每过521年,脱氧核糖核苷酸之间的化学键就会断裂一半。就算将遗传物质保存在-5℃的最理想条件下,它也最多能挺过不到700万年时间。
事实上,只需要经过150万年左右的时间,这些化学键就会破碎到完全无法解读的地步。然而众所周知,最后一批恐龙消失于6500万年前。
《侏罗纪世界2》剧照
所以,那种与恐龙斗智斗勇的场面,我们还是在影视画面中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