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抗战奉献一生的德国人还是国防军之父?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军队在半年之内利用自身培训出的精锐德式武装在徐州,淞沪和武汉会战中与质量和装备占优的日军单位进行了多次大规模较量。而提及这些著名的“德械师”,有一个人必须说一下。

▲头戴M35式钢盔,扛着捷克造轻机枪,受着德国教官训练的中国士兵显然在抗战早期撑起了一片天。

▲除了钢盔,中央军的德式单位还专门配置了皮鞋,7.92毫米的“中正式”步枪。在装备上也可以说尽量满足需求。

冯·塞克特将军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过德国陆军总参谋长的杰出将领。在得知了魏玛国防军将要被削弱成10万的条约后,他立刻采取行动,将大量原德国陆军骨干核心招募进入魏玛国防军当中,以备东山再起。据说,塞克特在战后的办公室内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而他一个人每天就要处理近百份各式各样的文件!然而就是这样寒酸的情况,他成功的保留住了德国陆军的核心力量,为来日再一次横扫欧洲大陆提供了先决条件。

▲戴着单片眼睛,身着常服的塞克特将军无疑是德国陆军的灵魂人物。而他也是当时德国总参谋部“少说多做”的完美样板。沉默寡言的他更加注重于行动,也因此得到了“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的称呼。

▲在退出现役后,塞克特转入预备单位进入幕后工作。而他也是当时魏玛国防军中强烈反对纳粹的核心将领。在1933年5月,塞克特忍受不了国内各种各样的排挤与异议,接受当时的中国邀请来华担任军事顾问。

塞克特来到中国的同时,还带了一批富有教学和实战经验的军事顾问,教授当时的中国军队“以德国人的方式进行作战”。然而,在提升了军队素质后,蒋介石却将这些精锐投入到对工农红军的围剿作战中,而不是对日。这难免让塞克特有些心寒:一支自己亲手指挥的正规军为什么会投入到对一只地方性武装的战斗当中呢?然而不得否认的是,塞克特教出的很多德式英才,在日后的多次大会战中能够达到与日军常规作战部队平起平坐,甚至优于日军的水平,足以可见他对中国军队的影响是有多么大。

▲塞克特在1933年来华后,不仅提出了陆军总体计划法案改进书,甚至还对中德之间的军火贸易达成了一定促成效果。这也使得当时中国军队风貌整体焕然一新。与此同时,在二战前夕蒋介石次子蒋纬国留德学习,这里面也有塞克特的功劳

▲由于身体原因,1936年塞克特重新回到德国并在同年去世。但是他所留给中德两国的精神财富却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