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嗣昌为什么深得崇祯皇帝信任?

崇祯十五年深秋,清军再次掳掠山东,鲁王朱以派被俘自杀,转战八个多月。期间,清军俘虏近四十万汉民,财物不计其数。这是清军入关前最后一次大规模掳掠。

自从杨嗣昌上任大明兵部尚书以来,不但没有剿灭农民起义军,反而丢失了大片土地,丧失了大量军队,言官为此上章弹劾。崇祯却刚愎自用,自认为是自己一手提拔杨嗣昌是正确的,言官的异议是别有用心,最终将他贬逐。崇祯继续“恩宠”杨嗣昌,还让他负责评议“文武诸臣失事罪”,追究清军这几次掳掠边境时各地方官的责任。

其实,杨嗣昌确实才华横溢,机敏便捷,对历史掌故了如指掌,又一向工于笔札,富有辩才。其所阐明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方针,向皇帝保证:三个月内消灭农民军。让朱由检激动不已,拍案叫绝,叹道:悔恨用你太晚了!

整起人来,杨嗣昌也非常卖力,按照崇祯的“指示”,罗列出五等罪状,分别是:守边失机、残破城邑、失陷藩封、失亡主帅、纵敌出塞。

然后?然后就按罪抓人,大兴刑狱!

此次“抓人”,杨嗣昌一共斩杀包括巡抚、总兵、总监在内三十六名官员,而他——大明兵部尚书,却成功转移责任,朝野一时哗然。

那么,杨嗣昌为什么深得崇祯皇帝信任呢?

杨嗣昌既不是东林党,也不是阉党,一心帮你办事,博闻强记,文章风流,还好读兵书,在户部当过侍郎,也在外地当过巡抚,整顿过边关防务,经验丰富,卖力做事,不推三推四,能不能挽救大明暂且不说,假如你是皇帝你用不用?《明季北略》中记载时任饷司的杨嗣昌曾奏言南方饥荒严重,并感慨:“今日百姓尚知讨贼,尚可催科,只恐百姓自己作贼,谁为我皇上催科者?”

其实,他的用人和谋略,还是可圈可点的。正如崇祯没有看错杨嗣昌,杨嗣昌没有看错他所用之人,除了熊文灿外,左孙洪都是有能力之人,即使熊也招抚了不少农民军,熊死后,杨亲自领兵,最后兵败,襄王被杀后,杨觉得无力回天后自杀殉国。

公元1640年(崇祯十三年)十二月,被“十面张网”差点干掉的张献忠暗地里进入湖广,闻讯的杨嗣昌慌忙往回赶,赶到半路,就出事了,襄阳被攻陷,襄王被杀。

这位襄王朱翊铭,和万历兄是同辈,也算是崇祯的爷爷。不过,这位大明王室的王爷确实没有骨气,见到了张献忠,竟然大喊:千岁爷爷饶命。在杀死襄王的时,张献忠说:如果没有你的脑袋,杨嗣昌是死不了的。

果然,当杨嗣昌得知襄王被杀时,十分内疚,愧疚于自己没有能够尽到责任,没有能够报答一个知己的信任。加上他当时身患重病,没几天就病重而亡。

杨嗣昌的死,崇祯十分悲痛,就连襄王死了他都没这么悲痛,不但没追究责任,而且还追认了一品头衔。

崇祯临朝叹息:“自杨嗣昌殁,无复有能督师平贼者。”又亲书祭文,曰:“惟卿志切匡时,心存许国……赍志深渊,功未遂而劳可嘉,人已亡而瘁堪悯……英魂有知,尚其祗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