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强调:这完全不是所谓矫情!!相反,这是一种过于关注“镜像自我”的表现。如果一味关注镜像中的自我,自己可能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然后追逐着不想要的一切,最终被强压击溃。这就意味着镜像自我是错误的吗?并不是,如果过分忽视镜像中的自我,那自己很有可能会越来越偏执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与世界格格不入。
所以,与其担忧“太矫情”怎么办,不如先听学堂君从心理学角度讲讲你之所以纠结的可能原因,进一步认识自己,然后再想想该如何把握这个“度”。
大多数人可能和学堂君一样,不那么“经得住批评”。面对他人的批评和指责时会感到难过,会有负面情绪,会有消极的想法。追本溯源呢,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习惯于通过观察别人的态度来认识自我,别人的批评和指责会让我们看到一个有很多缺陷,不那么完美,甚至不堪的自己,殊不知这个自我并不是真实的自我,而是镜像自我。
镜像自我(looking-glass self)是社会心理学家库利(Cooley)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关于自己如何被重要的他人感知的信念。这些信念被叫做元认知(metacognition),指的是对他人观念的知觉。换言之,镜像自我并不是别人实际上如何评价我们,而是我们觉得他们如何评价我们 -- 因此,我们眼中的自己,其实是我看到的那个你眼里的我。
如何“推人及己”?镜像自我的形成
镜像自我形成过程中有三个元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分别是别人对自己真实的看法、猜想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我们对自己的看法。
1. 别人对自己真实的看法
我们常常以为别人会关注自己的外表、行为、性格、朋友等方面,并会注意到我们外表、行为、性格、朋友等方面的某些特征。但这并不一定就是别人真的看到我们这些特征,而是我们以为他看到的。
就比如自拍时,我们以为别人会看到一个光彩照人的自己,
然而事实通常是,
2. 猜想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我们会猜想别人在看到自己外表、行为、性格、朋友等方面内容后的想法。这也并不真的就是别人有的想法,而是我们以为他有的想法。并为此产生自豪、屈辱、羞愧等情绪。
生活中很多人终其一生,努力奋斗就是为了豪宅名车,高端的电子产品等东西。除了它们的确使生活更舒适外,其实也是觉得别人看到自己的豪宅名车、高端电子产品......会给予自己更积极的评价,会从他们眼里看到一个功成名就的自己,由此觉得自豪。
3. 我们对自己的看法
我们内在的价值观念会影响我们对于自己的认识。一个认为能力比外貌重要的人,可能会更在乎别人对于自己能力的评价。当他 / 她猜想别人认为他 / 她能力一般时会比猜想别人认为他 / 她容貌一般感到更加的羞愧和难过。在生活中,我们也更加关心重要他人对于自己的评价,这些重要他人一般而言是父母、老师、男 / 女朋友、伴侣、朋友等。他们对于我们的负面评价相较其他人更容易使我们感到难过,而他们的积极评价也更容易使我们感到开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认识自己会让我们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自我成长。那基于镜像自我的自我认识具体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呢?
消极的循环?镜像自我如何影响我们的态度和行为
1. 消极的镜像自我
试想你生着一副美丽的容貌,一口洁白整齐的牙齿,然而在你生活的世界,从国家政要、明星、到老师、同学都认为巨大而扭曲的牙齿才是美丽的(如图),你会不会像女主一样选择做牙齿整形?
女主被同学戏弄排挤,她从别人的眼里看到的是一个丑陋而愚蠢的自己,为此感到难过和沮丧,终于有一天,她鼓足勇气做了牙齿整形,同学们终于对她露出了接纳赞许的目光,生活就此改变。为了和外部环境保持和谐一致的状态,我们在生活中也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改变自己。譬如,女生认为在异性眼里肥胖的自己没有什么吸引力,为了在异性眼里看到一个因苗条匀称而更具吸引力的自己,她们通常会采取节食和运动甚至更激烈的方式减肥。
在生活中,还有一种更激烈的方式会让我们形成消极的镜像自我,那就是重要他人的指责或批评。例如,被导师批评时,我们会在他眼里看到一个不完美、甚至一无是处的自己,这让我们感到苦恼。为了摆脱消极的镜像自我带来的情绪,我们会尝试着改变自己,比如努力学习等等。然而,面对一个消极的,负面的镜像自我,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应对。有的人可能就此陷入痛苦、难过的心境,甚至从此一蹶不振,也就会出现一系列适应问题。
2. 积极的镜像自我
积极的镜像自我同样影响着我们的态度和行为。最着名的例子莫过于“皮格马利翁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个学校,随意从每班抽 3 名学生共 18 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 18 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超群的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塔尔又来到该校,发现这 18 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学生,进步很大。再后来这 18 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
被点名的同学成人后在自己的领域取得非凡成就,是因为他们从教师那里感受到了正向的态度,例如老师会更多的关注他们,会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表扬,对于他们的表现更为耐心等,这促使他们形成了积极的镜像自我,即他们会从老师对他们的态度中看到一个优秀,聪明的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使他们更有自信,并积极的投入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良好的成绩又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行为,使得他们在人生的不同时刻都表现不凡。
一个人的疯狂和不正常的程度取决于他的个性和他的本质之间的分歧程度。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与他真实的样子越接近,他就越拥有智慧。他对自己的想象跟他真实的样子相差越大,他就越疯狂。
——罗德尼·科林
那么,我们要怎么办呢?
别的答主已经提到了很多好方法,学堂君想从上述提到的三点进行补充。
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会是什么呢?我们永远无法读出他人的想法(对!学心理的也不能!)所以,即使被 TA 批评指责了,这也完全不能意味着什么。它只能说明“那个状态下的 TA 所看到的另一个状态下的你恰好不符合 TA 的预期”而已,而这个状态是充满不稳定性的,指责产生的原因很有可能不是你的错。
在猜想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的过程中,你需要正确找到他人评价对自己的意义。我们可以这样问自己:“TA 是我生活的全部吗?”“我要让 TA 的意愿主导我的生活吗?”如果不是,为什么要让别人的看法控制自己呢?
认识自己的道路是一条非常漫长的道路,在探索的道路中我们要努力分清镜像自我和真实自我。镜像自我并不是真实的自我,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有时候并没有那么容易无视,但是在自我探索的道路上我们依旧可以寻求各种各样的支持。毕竟支持我们走下去的不是“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我接纳这样的我自己”。 接纳自己的优点,更要接纳自己的缺点。
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吧。
“我内心的愿望从不敢说出来吗?”
“我总是因害怕做不好而不敢做事吗?”
“做任何事情只有得到别人的肯定我才放心吗?”
“我总是担心会受到别人的批评或指责吗?”
“做任何事情之前我总是预想到自己会失败吗?”
“我认为别人都不喜欢我吗?”
“我总担心自己会惹别人不高兴吗?”
“我总是担心别人会看不起我吗?”
如果上述问题都正中了你的内心,说明你的自我接纳程度仍旧不够高,你需要学会接纳自己。
仪式感往往会促进我们的自我接纳,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跳舞、徒步、写小说等等,每次坚持打卡记录,当做生命中的一种仪式,在自我实现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你一定要明白,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没有人永远能做对所有事情,正因为我们会犯错误,世界才充满了巧合和趣味。每一个人都值得被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