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起一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过的德国老兵,在东线战场上最可怕的东西有哪些,他会很明确的告诉你:T-34系列坦克,伊尔2/10系列攻击机以及几乎无处不在的“喀秋莎”火箭炮。在德国人眼中,这款名为“斯大林管风琴”的火箭发射器无疑是其陆地单位的噩梦。尽管精确度并不高,然而只要有一发落到附近,强大的冲击波就会严重毁坏军备设施。它对德国人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死神”,然而对苏军士兵来说,“喀秋莎”无疑是最具有破坏力和威慑力的战术性武器。
▲这款名叫BM-13型的火箭发射车于1938年进入研制后仅仅一年就进入了服役阶段。
▲BM-13总共可以携带16枚M-13型132毫米的火箭弹.对于那些正处于集结中的敌军部队来说,使用“喀秋莎”来进行一定距离的射击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但喀秋莎脆弱的生存性和极大的危险性也使其极其需要己方高炮和步兵单位保护。虽然其射程最远可以达到9公里左右,但由于精度问题,其单发发射的命中率和效果显然不如齐射。因此,将“喀秋莎”大规模集中起来使用才是较为正确的做法。
▲BM-13系列家族所延生出来的各种火箭发射车。其中甚至有使用T-60坦克底盘的型号!
▲轻装,高机动乃是“喀秋莎”的特点,而其所使用的专用橡胶轮胎也能轻松政府苏联那坑坑洼洼的土地。
而二战结束之后,喀秋莎的故事还没结束。
抗美援朝作战期间,作为援华物资的BM-13“喀秋莎”宝刀未老,再一次用凶狠泼辣的火箭弹教训了狂妄的美军部队。1951年9月1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喀秋莎”火箭炮的首战日。当日,第203火箭炮团的24门喀秋莎对位于后洞里的美军部队来了次覆盖性炮击。随后,解放军步兵展开突破。顺利将美军第7师2个营打垮,占领了阵地,而此乃喀秋莎火箭炮在朝鲜的第一战。
▲志愿军的喀秋莎齐射,毁天灭地。
上甘岭战役期间,喀秋莎火箭炮团以“热烈”的炮火支援着奋战在阵地上的志愿军步兵,给予了步兵强大的士气鼓舞。志愿军的通讯员们总能在电报中截获美军的求救信号:“我们遭到敌军毁灭性炮火打击!请速速派遣空军前来支援!”可以说,“喀秋莎”也是志愿军能够打赢朝鲜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