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或将退走中国市场,是因能力不足?还是战略选择?

几天前,北汽昌河发布公告称,江西昌河铃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昌河铃木)日方股东铃木将所持有的全部股权转让给昌河汽车,意味着成立23年的昌河铃木就此不见。在众人感叹最早于1984年进入中国市场的铃木在国内如何从风靡一时逐步走向边缘时,又有消息显示,铃木正与其在中国的另一家重要的合作伙伴长安商讨解散合资企业的事宜。或许,在不久的未来,铃木汽车将就此全面退出中国市场。

尽管国内市场正步入缓增长阶段,但在全球其他汽车品牌纷纷被引进中国市场的背景下,铃木撤离中国市场的举动无疑显得反常。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合资公司低迷的市场业绩是直接原因。

面包车、奥拓是带领铃木在中国市场走向辉煌的车型,随后的北斗星、羚羊、天语也让铃木在中国市场持续走红。但自此以后,铃木合资公司的销量逐年下滑,与逐年增长的国内汽车市场大相径庭。

以长安铃木为例,自2011年后销量几乎呈现逐年下滑态势,增速也明显低于行业平均增速;进入2018年,月均销量再度下滑,已不足5000辆。对于一家产能达到50万辆的合资车企而言,如此销量显然不足以支撑公司运转。

是什么原因致使铃木在中国市场销量连续下滑?从表面来看,是新车上市节奏有待商榷。

铃木在中国市场销量下滑并非一天两天,期间其付诸过挽救销量的努力。如在奥拓、羚羊、雨燕、天语销量逐渐下滑的时候,长安铃木于2013年推出了锋驭,新车的SUV产品定位契合当时的市场需求,拉动了销量的再度回升,但不久后共振现象破坏了产品口碑。直到2015年,长安铃木推出了维特拉重塑SUV形象,如今也是销量担当。当然,铃木也推出了启悦及骁途。

有人认为,铃木在中国市场表现不佳的原因是产品少。其实不尽然,2013-2017年,长安铃木几乎每年都有全新车型上市(不含改款),相较于其他合资品牌来讲并不算少。只不过单从产品层面看,长安铃木的新车似乎没有踩准市场的节奏。无论锋驭、维特拉,还是骁途,都只能算作小型SUV,但这些车型上市时基本错过了小型SUV走红的时机,且至今也没有紧凑型SUV推出。至于启悦,本来当时紧凑型车的定位及定价并无问题,但是不巧碰上了其他合资品牌紧凑型车的换代升级潮,如卡罗拉、昂克赛拉等,相当的价位下启悦显然小了些。如果当时,启悦直接走福睿斯、科沃兹的路线,或许能遇到不同的风景。

也非能力不足,战略选择是导致铃木或将退走中国市场的根本原因。

有观点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铃木长久以来专注小型车,没有太多能力适应中国市场升级的市场需求。诚然,铃木是凭借小型车起家并闻名于世;但并不能认为铃木没有能力做出更大、更好的车。

2010年,铃木曾以原装进口的方式引进与通用合作开发的凯泽西,定位中型车,配装四驱系统,在IIHS的碰撞测试中获同级别最高分;单论产品而言,其堪称同级领先水准。另外,铃木超级维特拉(紧凑型SUV)也是不经改装在越野赛事中屡屡有上佳表现的车型。所以,至少在主流的乘用市场,铃木是有能力参与竞争的,只是不是其重心所在。

真正导致铃木或将退走中国市场的根本原因实则是铃木的全球战略选择。2018年3月铃木的统计显示,其在上一个年度全球销量为332.4万辆,增长10.5%。销量上高于大家津津乐道的马自达,增速上在全球来看也可圈可点,在印度市场份额接近50%,活的很不错。显然,在铃木的全球战略中,中国市场已是可有可无。

事实上,这也并不是铃木首次退走全球大市场,2012年铃木也退出了美国市场。而两次退出目标市场的经历表明,一旦目标市场发展到不在铃木的优势领域,其不会费心费力迎合市场,会直接从战略上作出最有利于公司经营效率的选择。这就好比一个“挑食”的孩子,只会选择自己喜欢的。

总体来看,近期铃木在中国市场的举动,只是铃木基于市场做出的商业行为,既无关其能力问题,也无关国内市场前景问题。当然,铃木在中国市场的兴衰史是值得继续有心于国内市场的参与者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