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北伐,有个非常著名的故事。说魏延建议从子午谷偷袭关中,而诸葛亮否掉这个奇谋,最终导致多次北伐却无功而返。很多后人将其归咎为诸葛亮一生唯谨慎。那么,诸葛亮看不上魏延的奇谋,真的是因为性格原因吗?
魏延的奇谋,在历史上是存在的。延曰:“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下面,我们就围绕魏延这个计划,一点一点分析子午谷计划:首先,魏延的前提是,曹魏在关中无兵。有人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拿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据此以为曹魏的关中兵力空虚,以至于要魏明帝曹睿亲自统兵来加强关中的防务。但这其实是想当然了。
事实上,曹魏对关中的防务一直十分重视。早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便派钟繇率军3000进入关中。之后,凉州头号军阀马腾投降曹操。所以钟繇的兵力得到了继续扩充,官渡之战爆发后,钟繇的实力不仅自守有余,还能率军北上河东平阳,参与对袁氏余部的围攻。
▲钟繇
到了后来,曹操杀掉马腾,平马超后,取得了对关中的完全控制权,进而逐步将势力扩大到陇右。为了加强对这一带的军事慑控,曹魏先后派大将曹仁、夏侯渊、夏侯懋等都督关右军事。据《资治通鉴》卷80胡三省注:“魏初置都督诸军,东南以备吴,西以备蜀,北以备胡,随其资望轻重而加以征、镇、安、平、之号。”可见其已经制度化。
总之,曹魏自钟繇入关,至诸葛亮北伐,对关中已经经营将近30年。关中兵力虽然很难考证,但至少不是魏延所说的“惟有御史、太守”。可以想见,蜀军如果悬军深入,必将与关中的魏军迎头撞上,并在旷日持久的战斗中逐渐消耗完所带粮草。
其次,说说魏延的后勤补给方案。魏延的计划是率五千战兵,五千后勤兵随军携粮。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计算,行军中一人保障一名士卒的粮食供给,“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也就是说蜀军的自我保障极限是18天,如果要考虑的周全一些,保证进攻失败后撤退时的粮食,那么这个时间就要打五折,只剩9天。
沈括的估计虽然以宋朝为背景,但与三国时代没有质的区别。实际上,曹魏精于军事者,对蜀军的估计正是这样。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围攻陈仓城时,魏明帝调张郃率中军救援陇右,他恐怕张郃未到而诸葛亮已破陈仓。而张郃判定蜀军“悬军无谷”,对明帝说:“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三国志·张郃传》)
那么魏延给自己的时间是多少?他对诸葛亮说,穿越子午谷打到关中,最快10天时间可到。显然,他压根就没考虑万一失利后退兵的事,他把宝压在了就地取粮上。
第三,魏延能击败当面的魏军吗?
《三国志·魏延传》与裴注所引《魏略》记载稍有不同,《魏传》云:“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意思是魏延先东趋占领潼着,封住关中大门,诸葛亮再率大军攻长安。
《魏略》则云:“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意思是魏延独领一军攻占长安。《魏略》的说法可信度非常高,裴松之在这条史料下没有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也没有提出异议。
可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这两个方案都避不开一个事实:攻打坚城。长安历经两汉,其城守之完备,非一般小城所能比。而蜀军的攻坚能力,却令人无法恭维。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结束后,魏大将军曹真预估诸葛亮还会再来,并且极大可能会出陈仓道,于是令郝昭加固陈仓的城守设施。果然,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正如曹真所料,一头扑到陈仓。当时郝昭仅有兵千余,拥众数万的诸葛亮选择了硬刚。诸葛亮先后用上了云梯冲车、百尺井阑(类似于脚手架)、土丸填堑(运土填护城河)、地突(挖地道)等方法攻城,无奈全部被郝昭破掉。蜀军硬攻20多天,闻听魏将张郃的救兵将至,遂退。
当然我们并不是籍此非议诸葛丞相的指挥能力,进攻坚城,历来不是上策。胡三省注《通鉴》评论说:“则全城却敌者,其才非优于攻者也,客主之势异耳。故曰用兵之术,攻城最下。”后来司马懿野战不能击退蜀军,缓过神来终于选择乌龟战术,其实是非常合理的。
既然蜀军主力对攻坚都一筹莫展,魏延的先锋军有何底气面对长安和潼关这样的超级堡垒?而且,魏延带的5000兵都是轻装而进,不可能携带攻城器械,谈何拿潼关破长安。
第四,拿下潼关能挡住魏军救援关中吗?
在魏延的设想中,东取潼关,西下长安,与诸葛亮头并举,可谓理想。只是这个设想最大问题就是,即使蜀军得到两汉二十多位先帝的保佑,拿下了潼关,你确定魏军就进不来了?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破马超时,马超屯兵塞住潼关,企图将曹操拒之于关东。这个计划看起来和魏延的打算一样理想,凭险而守潼关,魏军纵有天大能耐,也无法破关而入。
然而关中缘边数百里,潼关只是诸座险关之一。进攻关中既可以绕道商洛山直取关中南面的武关,也可以北出河东,从蒲津渡过黄河进入关中。当时,曹操在潼着盛集主力,牢牢吸引马超主力于此,同时暗中遣徐晃、朱灵率偏师渡蒲津,马超北线被破,登时乱了阵脚,在潼关一线不断退却,不得不缩小防线、背靠长安,试图同时抵御曹军和主力和偏师。
曹操这种打法,是兵多欺负兵少的欺负人战法。到了诸葛亮北伐时,这种打法依然成立。蜀军能够投送到关中前线的兵力不过数万左右,而曹魏单是南北军主力就有5万左右,再加上散在关、陇诸州的郡兵,数量优势极大。魏延即使侥幸拿下潼关,又怎能避免当年马超两面受敌的失败命运?
总之,魏延所谓偷袭关中的计划,充满了想当然和一厢情愿,但缺乏实际可操作性,自然不会被久经战阵的诸葛亮所采纳。
其实,说到底,古代打仗不是做选择题。A选项不对,不等于B选项就是正确的。 诸葛亮多次北伐都未成功,并不等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靠谱!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票非人,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