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子星不会坍缩为黑洞?

黑洞是宇宙中的极端天体,理论上,只要把足够的质量挤入一个足够小的体积中,结果就会产生一个黑洞。从它表面逃逸所需的速度将达到光速,因为光速是最快的速度,所以任何东西都无法从黑洞中逃出来。

虽然理论上制造黑洞很容易,但实际的正常物质很难做到这一点。氢是宇宙中最常见的元素,它会在高温和高密度的连锁反应中融合形成一颗恒星,而不是黑洞。像白矮星和中子星这样的恒星核,也能抵抗住引力坍缩,避免成为黑洞。白矮星的质量只能达到太阳的1.4倍,而中子星的质量可以达到太阳的二至三倍。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在我们的宇宙中,我们所知道的基于物质的物体都是由一些简单的成分组成的,即质子、中子和电子。每一个质子和中子都由三个夸克组成,一个质子包含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一个中子包含一个上夸克和两个下夸克。另一方面,电子本身就是基本粒子。粒子有两类,即费米子和玻色子,夸克和电子都是费米子。

事实证明,当涉及到黑洞形成的问题时,这些分类特性是至关重要的。费米子有一些特性玻色子没有,包括:(1)费米子有半整数自旋(如±1/2,±3/2,±5/2等),玻色子是整数自旋(0,±1,±2等);(2)费米子有对应的反粒子,玻色子没有;(3)费米子满足泡利不相容原理;(4)最后一个特性是防止物质坍缩成黑洞的关键。

泡利不相容原理只适用于费米子,而非玻色子,这个原理表明在任何量子系统中,没有两个费米子可以占据相同的量子态。也就是说,如果把一个电子放在一个特定的位置,它会在那个状态下有一组性质:能级、角动量等等。

然而如果把第二个电子放到系统中相同的位置,它就被禁止拥有相同的量子数。它必须要么占据一个不同的能级,有一个不同的自旋(如果第一个是-1/2,它就是+1/2),要么在空间中占据一个不同的位置。

这就是为什么原子有不同的性质,为什么原子在复杂的组合中如此结合在一起,以及为什么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种原子的电子排布不同于其他原子。

质子和中子相似。尽管它们是由三个夸克组成的复合粒子,但它们表现得就像单个的费米子一样。它们也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没有两个质子或中子可以占据相同的量子态。电子是费米子,这是防止白矮星在自身引力下坍缩的原因;同样中子是费米子,这也阻止了中子星进一步坍缩。泡利不相容原理是防止所有最致密的天体成为黑洞的原因。

当观察宇宙中的白矮星时,它们的质量上限大约在1.4倍太阳质量,即钱德拉塞卡质量极限。由于没有两个电子能占据相同的量子态,因此量子简并压力是阻止黑洞形成的原因,直到超过极限值。

在中子星中,有一个类似的质量极限:托尔曼-奥本海默-沃尔科夫极限。最初预计这将与钱德拉塞卡质量极限相同,因为基础物理是相同的。当然,并不是特定的电子提供了量子简并压力,但是原理(和方程式)几乎是一样的。根据观测可知,中子星的质量比1.4倍太阳质量要大得多,可能会上升到太阳质量的2.3或2.5倍。

不过这种差异是有原因的。在中子星中,强大的核力起了作用,对比费米子冷气体的简单模型,它造成了更大的有效排斥力。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子星理论质量极限的计算结果有很大变化:从大约1.5倍到3.3倍太阳质量。数值不确定的原因是对极其致密物质行为的未知,就像原子核中的密度一样,都是不了解的。

或者更确切地说,这些未知事件困扰了我们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上个月的一篇新论文改变了这一切。论文作者V. D. Burkert,L. Elouadrhiri和F. X. Girod刚取得了关键的进展,用于了解中子星内部发生的事情。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质子和中子的核子模型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改善了计算和实验技术。最新的研究使用了一种被称为康普顿散射的老技术,把电子发射到质子的内部结构中去探测它的结构。当一个电子与一个夸克相互作用时,它会释放一个高能光子,以及一个散射的电子,并导致核反冲。通过测量这三种产物,可以计算出原子核内夸克经受的压力分布。发现结果令人震惊,质子中心附近的平均峰值压强达到10^35帕斯卡,比中子星内部压强还大。

换句话说,了解了单个核子内部的压力分布,我们可以计算出什么时候,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克服这种压力。虽然这个实验只针对质子,但中子的结果应该类似,也就是说在未来,我们应该能够计算出更精确的中子星质量极限。

质子内部巨大压力的测量结果以及压力的分布,向我们展现了防止中子星坍塌的原因。每个质子和中子的内部压力来源于强核力,这种压力支撑着中子星。我们在精确确定质量阈值上得到了很大提升。除了依赖天体物理学的观测,核物理实验可能提供了理论上理解中子星极限所在的路标。

相关研究论文已经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