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一个人?

《宋史寇准传》载:“(寇)准少年富贵,性豪侈,喜剧饮,每宴宾客,多阖扉脱骖。家未尝爇油灯,虽庖匽所在,必然炬烛。”

寇准少年时就被称为天才,文采出众,又是宋辽战争的关键性人物,名气却比苏轼范仲淹等人小,那么,他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赵光义:朕得寇凖,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赵恒:准刚忿如昔。

吕端:准性刚自任。

毕士安:寇凖兼资忠义,善断大事,此宰相才也。准方正慷慨有大节,忘身徇国,秉道疾邪,此其素所蓄积,朝臣罕出其右者,第不为流俗所喜。今天下之民虽蒙休德,涵养安佚,而西北跳梁为边境患,若准者正所宜用也。

可见,历史上的寇准还是很有个性的。其实宋朝的宰相几乎个个都有个性,只是寇准的还要个性一些。

澶渊之盟后,最高兴的当属契丹人了,当然宋真宗也感觉良好,至于他御驾亲征的策划人寇准,更是“颇自矜澶渊之功”,上朝时的气派自然不能同日而语。

实际上,同僚们早就对他不满了“(寇)准在相位,用人不以次,同列颇不悦”,原来寇准专爱选拔资历低的人越级当官。

不过,同僚即使对寇准不满,也不能拿他怎么样,连宋真宗都得高看他一眼,满朝文武只能背地里画个圈圈诅咒他而已。

但是,在这些官员中,有一位却是个另类,对于寇准,他恨得要死,嫉妒得要命。这位爷就是王钦若。    

一次朝会,大臣们议事完毕后,宋真宗对退出去的寇准“目送之”,满脸敬容。

王钦若自然不满,他走到御榻前,问:“陛下如此敬重寇准,是认为他于社稷有功吗?”

宋真宗随即答道:“当然。”

王钦若没有顺着皇帝的话往下问,而是冷冷地补了一句:“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反认为寇准有功,真怪啊!”    

“爱卿,这话从何说起?”宋真宗不解的问。

那王钦若虽然多才,却是个小人,他旁征博引,说道:“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乃城下之盟。陛下以万乘之贵,屈尊与辽朝定城下之盟,实乃大耻!”    

宋真宗沉思片刻,认为王钦若讲得很有道理,于是“愀然不悦。”

老王见皇帝神色凝重,明白自己刚才的话已经发挥作用,于是又添油加醋地说:“陛下您懂赌博吧,赌博之人,输急眼时,就将他所有身家全部押上,这就叫‘孤注’。澶渊之役,寇准就是拿陛下您当作‘孤注’,为臣我真为陛下捏一把汗!现在还细思极恐。”    

自此,“帝顾(寇)准渐衰。”

可见,一旦对一个人有成见,无论他做得多么好,都会留下瑕疵。以前宋真宗看寇准是满脸忠心,现在总觉他“虚伪”,总想起他拿自己“孤注一掷”。没多久,宋真宗借故罢了寇准相位,外派陕州,改王旦为相。

即便这样,王钦若还要“弄臭”寇准,他“纵容”宋真宗在大搞“天书降神”的把戏,寇准不得不也在“有关方面”的授议下上呈“天书”,“中外皆以为非”,这下好了,寇准就如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宋真宗即将驾崩时,太监周怀政想拥护皇太子为帝,并诛杀丁谓等人,还准备启用寇准为相。

谁知,谋事不严,最终周怀政被杀,不知情的寇准也受到牵连,被贬得更远了。     

实际上,按照寇准恃才傲物的性格,十分容易得罪人。

当年曹利用做他副手时,只要两人意见不合,寇准就对他大声呵斥:“你一个武夫出身的人,岂解国家大事!”

要知道,人家老曹好歹也是澶渊之盟搞成功外交的功臣啊,即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现在却被上司这样来对待,谁心里不会萌生忿恨?

丁谓做寇准副手时,也遇到同样情况,不过他“事(寇)准甚谨,”。

一次,寇准在中书省边理事边吃饭,谁知喝汤时汤汁就流到胡须上,很“懂事”的丁谓随即就拿巾帕为顶头上司擦干胡子上的汤汁。

谁知那寇准不道谢就罢了,却还大笑起来,说:“参政乃国之大臣想不到你为长官拂须!”后世的“溜须拍马”就是从这里来的。

被上司在同事面前如此开刷自己,丁谓的脸上勉强挂得住,心中却对寇准恨得要死。

因此,当寇准被周怀政案牵连后,老曹、老丁等人与先前讨厌寇准的一帮人联合起来,将他往死里整。  

  于是,等到新君宋仁宗继位后,寇准就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不久又贬衡州司马,一句话,当时大宋哪个地方条件最艰苦,寇准就被整到哪里。

当时的雷州瘴气弥漫,热浪滚滚,犯官又不能坐轿遮阳,只得骑马颠簸,没多久寇准就病死了,终年六十三。

直到十一年后,寇准才被“平反”,恢复太子太傅之衔,谥“忠愍”,赠莱国公。

据说寇准死后,雷州民众护送灵枢北上,到雷州一渡口时,突然狂风卷天,暴雨骤下,护送灵枢的队伍一时无法北上,只好暂停,为防止棺木被雨水冲走,就在灵柩前插上枯竹。次日,雨过天晴,护棺之竹竟长出新芽。

于是后人为悼念寇准,就将此渡命名为“寇竹渡”,至今还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