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把折背砍刀。全长46.6cm,重心在握把前9.6cm,全重280克,柄长150.2mm,最厚8.3mm,握把处刀背厚8mm,刀头刀背厚4.5mm刀刃最宽27.8mm,轻微内弧,最窄24.3mm。单面起镐,可能有贴钢。
在《如何仅凭刀刃判断出刀的年代?从一把被丢弃的宋代疑似凶器砍刀说起》笔者说过,宋代的单面瓦是为了锋利和易磨而牺牲了强度的。那要是不牺牲强度,该如何呢?这一把宋刀就是解决方案:贴钢,单面起镐,既增加强度,又控制成本。
基本上每一个新手在磨刀时,都会出现的失误是把刀刃从一条直线磨成一条S型。有的是C型,有的是省略号,断断续续的。不用不好意思,这个问题不单刚玩儿磨刀的新手会出现,那些走街串巷磨剪子戗菜刀的老师傅一样免不了。很多人不过是因为自己有砂轮机,普通人没有才吃的上这口饭的。现代如此,古代也是如此。如何让普通人轻松顺利地磨刀,并且保证强度呢?这一把就是古人的解决方案。一面是平磨,方便用户把刀刃磨直,另一面起镐,让用户磨出刃来。
▲上一把宋手刀的横截面是这样的
▲这一把的横截面是这样的
这样的结构在剪刀上表现得更明显些。这样的折背砍刀最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但是汉代出现的折背砍刀的头,没这么明显的弧度,说鸡冠吧,又没那么大,这样的弧度更接近鹅头刀。所以倾向于把这柄砍刀断宋。
这把装柄刀的握把位置也很有趣。一般现代的刀,在刀刃和握把有明显分野的地方,而这类古刀则不然。他们会把整个刀刃的尾部都包在木头里,于是我们能看到如下痕迹
我的食指的位置就是木柄残留的范围。也就是说,打铁的辛辛苦苦把刀茎和刀刃打出明显的分野,可是在装上柄以后,刀刃和刀柄的分界反而模糊了。
为什么古人会这样做我暂时也不知道,供阅读的刀匠们参考吧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欢乐原始人,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