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九年(1636年),正当明朝政府围追堵截农民军时,东北的皇太极正式改国号“大金”为“大清”,年号由“天聪”改为“崇德”,族名满洲。在此之前,他曾向朝鲜通报此事,希望得到朝鲜的祝贺。
谁知朝鲜宫廷上下闻此讯,一片哗然,纷纷痛斥,“使彼虏得知我国之所秉守,不可以干纪乱常之事有所犯焉。则虽以国毙,可以有辞于天下后世也”。
在此种气氛下,仁祖没有召见后金使者,更不接受其所谓的“国书”。后金使团十分气愤,不辞而别,汉城沿途百姓“观者塞路,顽童或掷瓦砾以辱之”。
同年四月在沈阳,皇太极正式举行称帝大典。当天,朝鲜使臣罗德宪、李科二人以这些“鞑子”们的仪式不正宗为由,拒绝下拜。
这下彻底激怒了皇太极,不过他还舍不得杀此二人,只是在送他们回国时放出一句狠话:“尔国王若知逆顺,当送子弟于我国为人质。不然的话,我必兴兵,直到把尔国打服为止。”
一个月后,皇太极派十四弟多尔衮率十万大军第三次深入大明腹地,并对大明政府喊话:我们此次来只抢掠你们京畿地区,以抢人掠物为主,不攻城猎地。
这是在为解决朝鲜做物资准备。
当时明政府很多大臣都认为从山西入京是清军的唯一选择,谁知清军却从延庆一直杀到居庸关,然后进入昌平,并烧毁了明熹宗的德陵。
一直到九月,清军发动了五十六次战役,都打赢了,俘掠人畜二十万,最后从冷口撤退,还让人砍去路边的树皮,上书:“各官免送”,以此羞辱大明将士胆怯。
接下来,皇太极才亲率大军跨过鸭绿江,对朝鲜大举进攻。实际上,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曾数次想出兵朝鲜,最后都没有实施,主要还是因为:避免两线作战腹背受敌;没有利益上的压力和考虑。
现在,清军已和袁崇焕议和,国内又具备解决朝鲜的人力物力。
于是,九月十日,皇太极率军渡江攻陷义州,一路势如破竹,仅四天就攻破平壤,国王逃出汉城,接下来的半个月内,清军又占领汉阳。
身在南汉山城的朝鲜仁祖被逼无奈,于崇德二年正月三十日,亲自出城入清军军营投降,向皇太极称臣。双方约定一下条约:一、断绝同明朝的关系;二、奉大清正朔;三、每年向清朝进贡;四、把朝鲜国王世子送入清国为质子,常年呆在沈阳;五、惩处主张与清朝交战的大臣。
不过,皇太极没有完全灭掉朝鲜,其目的是把朝鲜从大明的藩属、抗清阵营分子,变成清朝的藩属,反明朝的一员。
订立誓约后,皇太极于二月二日撤兵,仁祖率群臣跪送。
自此,清朝不用担心腹背受敌了,还可从朝鲜征调人力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