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才知道历史如此有趣!分享历史告诉我的3个大道理

原创|发愤的草莓


这几天高考,穿过记忆的帘幕,又见13年前一景。

高考前,有什么遗憾的事情呢......嗯,会不会是没有早恋?

哈哈,当然不是。

——最遗憾的是,没有好好学历史。

以前翻开历史课本,对着一个年份以及后面一连串事件,再加上叽哩呱啦背下事件的意义,什么兴趣都消耗殆尽,毫无精力研究纸背后的故事。

那些跌宕起伏、风云际会,似乎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

甚至还觉得,自己又没亲眼见过,会不会是某些人杜撰出来的虚拟世界,骗我等后辈。

这几年,远离教科书,重读历史,猛拍大腿,相见恨晚。

如果高考前好好学历史,变成一个“历史通”,能在历史与现实自如穿梭思考,得多美妙?

历史像一块腊肉,越嚼越觉得津津有味。嚼咀出的味道,我一定要告诉你。



01


对于历史上宦官专权的现象,一开始是无法理解的。

比如,崇祯皇帝继位之后初期,有事总得和太监魏忠贤商量。“你是天子呀,怎么弱到怕太监呢?”

跳出教科书,再读他的故事,方知太不容易。

原来,崇祯的皇位是从哥哥手里继承的,而魏忠贤则是老皇帝手下势力最大的人。老皇帝在临死之前对弟弟交代,遇事要和魏忠贤商量。

当时,锦衣卫和兵部都由魏忠贤的亲信把控,朝廷上下没有一个不是魏忠贤的死党。也就是说,崇祯的安全都掌握在这太监手上。

那些历史书上大人物,以前总觉得他们应该做大事,不能唯唯诺诺。换位思考,站在那个位置上去想,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想,实为迫不得已。

谁愿意做没有实权的皇帝呢?

我们总羡慕皇帝命好,出身帝王之家,万人之上,一呼百应。但细细一想,皇帝在很多情况下难以自主,他必须调节各种力量中间,找到一个制衡点。

从本质上讲,王朝系统的运转中,不是这方势力被削弱,就是那方势力被扩张,总有不同的力量在博弈。

我们需要做的是:认真掐指细数,这里有多少股隐形力量,进行着持久的拔河比赛。

比如。汉朝削弱相权,在西汉却导致了外戚力量过大,王莽夺了天下;魏晋时期有门阀政治,豪门贵族力量强大到可以不听皇帝的话。

很多事情看似无法理解,不过是各种力量在背后博弈的结果。

回到现实职场中,就好理解了。有些看起来挺好的制度,为什么领导迟迟不愿推行。

凭空想象,觉得这不过是大Boss一句话的事情。殊不知,他的背后有各种力量在博弈,牵扯到多方利益。

所以他考虑很多很多,比如这么一个制度的推出,会不会引起轩然大波。

看似很容易的改变,因为有各方力量的拉扯,从“想”到“做”变得像一头大象转身那么迟缓。



02


历史有趣的另一点是,很多如今不易理解的现象,并不是当下突如其来的决定。

追溯历史,都能找到渊源。一步步有如鬼使神差,演变成现在这个模样。

当抽丝剥茧拉出主线脉胳,你会看到一环扣一环的精彩。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耕文明。扣住“农耕社会”四个字,你可以读懂大半个中国。

现在,国际提倡每人每天食盐6克以下,可每日饭菜用盐量免不了超标。

因为农耕社会,食物的设计主要为了供给体力劳作者。

体力劳作者挥汁如雨,而劳动之后很少有立即大吃大喝的想法(剧烈运动后你有同感),所以饭菜口味偏重,便于下饭,同时补充流失的钠元素。

现在,许多小家庭远离故乡生活在大都市,办大事往往还要问问宗族长老的意见。

因为农耕社会,人口定居且稳定,而有了较为足够的粮食,开枝散叶的速度也大有提升。

所以必须有一种制度来管理这拨人口,宗族制应运而生。有尊卑,有阶级,有家规,才能维持众多人口的有序相处。

现在,“男女平等”的呼声高歌许多年,在文明社会依旧漫漫长路。

因为农耕社会,普遍重视劳动力,有力量的男性在一开始就受到重视。某一户生了男孩,意味着有更多人力参与劳作,为大家族贡献力量。

于是有了“重男轻女”的潜规则。现在环境变了,绝大多数人不需要耕田劳作,这种观念由于惯性作用,依然存在。

现在,食物极为丰盛,长辈们依旧对孩子“不吃米饭”耿耿于怀。

因为农耕社会,骨子里深刻的都是米饭的记忆。《韩非子·外储说上》中说“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数也”。一旦没有了粮食,社会陷入深重的灾难。

食物有限的时代,第一需求是充饥。多吃米饭能快速大量补充淀粉,容易吃饱。

如今早已告别“吃不饱”,问题出在“吃不好”,但这种米饭情结依然还在。

所有的当下,都是过去一点一滴串联而成。

回到现实当中,人有时会怀疑当下努力的意义,是不是不如放飞自己,尽情享受来得舒服?

历史告诉我们,功不唐捐。

现在学到手的知识,看似无用,也许在某一瞬间给你“柳暗花明又一村”。

永远不要犹豫现在的付出,要相信,在未来一定以某种形式重现。



03


以前打开历史的姿势不对,只看单个事件,却不知道比对。

同一时间点的中外历史,耐人寻味——为什么这个地方会这样,另一处却不会?

明朝时,英国正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那时候,中国已经表现出自然科学兴盛的迹象,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明朝爆发呢?

一大因素是当时明朝中国人口比较多。明朝人口超过1个多亿,而当时欧洲大陆才5千万,英国才几百万人。看着像是我们人多气盛,人多力量大。

偏偏因为人口多,劳动力廉价,明朝人压根不需要考虑设计高效率机器。

反而是人力欠缺的英国,商人被迫要去动脑子,想办法提高工厂生产效率,有了蒸汽机,带来了工业革命的爆发。

这个角度来看,是不是很有意思?

同样一个因素,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域发生的作用不同。在这个阶段,获得优势,在另一个阶段,却成为阻碍,变成劣势。这种转换出人意料。

回到现实中,也常有这样的例子。

以前货币分房时期,有的人分到的房子采光、位置各方面条件好一点,他们常常安于现状,觉得这房子够住就行,不会想换一套大的房子。

另一部分人分到的房子条件欠佳,一到可以商业购房的时机,马上就会行动,成为房价红利的第一批受益者。

他们当时买房子,一开始是东拼西凑借的钱,但现在看来,都是狠狠地赚了一大笔。

到头来,最初货币分房条件好的长辈,反而错过一波买房投资的好时机。

又比如,作为妈妈,我们要兼顾孩子和工作,自由时间更少了,活动范围受限了,需要你放弃逛街的时光,需要你舍弃泡剧的自由。

且慢,不必黯然神伤!

恰恰因为时间有限,反而倒逼我们在时间里淘金,见缝插针做更多事情。

因为有孩子出生,我们得到更多历练,获得跃迁成长。

敢向“没有”借东西,把“受限”当作一种机会,你将打开全新的世界。

以前对历史无感,觉得那是一些过去式的内容。以为人总是沉湎过去,容易萎靡不振,还不如活向未来。

现在,回过头想想,人性的变化速度缓慢,甚至基本不变,所以,历史的规律不可小觑。

最近读史,我获得上面3幅“眼镜”,同样送给你:

很多事情要看背后的力量博弈。

未来,是当下每个行为的结果。

“受限”不是阻碍,而是机会。

历史的故事,总在现实社会再版。

原来历史这么有趣,值得细细品味。感恩,生活在一个历史厚重的国度里。

正如《历史的教训》这本书的一段话所讲:

“如果历史有进步可言,

那不是因为我们生下来时比前人更健康,更美好,更聪明,

而是因为我们降生于更丰厚的遗产之中,

被更高的底座托起,

以此前知识和艺术的全部成就为基,

随着它上升。”

聊一聊:你有什么特别感兴趣的历史要分享吗?

——

作者:发愤的草莓,干货新书《现在就干》作者,专注时间管理与妈妈精力管理,陪伴你把琐碎的生活变成像游戏一样好玩。家有2宝,上班之余耕耘同名公 号,每天5点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