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高考志愿,大多数人想必都会抢着发言,希望让自己的观点能够被大多数人认同,获得一定的认同感。但大多数人的言论适用的范围就比较窄啦,甚至有些就比较偏激(不浪费一分的成绩,并被大学录取才是最成功的)并不适合多数人的报考技巧。相反会给大多数家长和考生带来思维的混乱,甚至是不可弥补的伤害。
高考志愿其实就是两个问题,选大学和选专业。而这两个的选择其实充满了不确定性,只有等到手里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才能够确定下来。在选择大学时,会相信大学排名,会相信一本比二本好,二本比三本好,本科比专科好,这就是一条完整的选择大学鄙视链。但回过头来想一想,果真是这样的吗?未必,大学的排名只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于大学做出的一个检测,而这个检测并不能够完全的代表大学。
大学的排行榜,第一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但第一和第二的位置基本上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两所大学——清华和北大。那排名第三的大学是哪个?这个时候基本上就出现了上百个答案,如浙大、上交、复旦、中科大等等。这些大学都是作为第三的备选,而不是正室。其实每一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各有各的好。排名的高低并不能够简单的代表大学的高低,或是好与坏,这一点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再有一个便是选择专业,答案便是选择好专业,好的专业有什么定义吗,有什么标准吗?是薪酬高的专业,是男女生比例均衡的专业,还是就业率高的专业呢?谁能说明白,讲清楚。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一个问题并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标准的答案啦,那好专业的答案也就没有了一个标准,于是乎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内心认同的答案,但这个答案的标准其实是源于自身的。
选择大学和选择专业其实就是一个标准,那就是适合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再好的并不适合自己,有可能会带来伤害。举一个不是很恰当的龙虾的例子,不客气的说,都知道龙虾好吃(可能会冒犯部分人),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龙虾,想知道为什么吗?有一部分人会因为吃龙虾而身体过敏。这不就是一种赤赤裸裸的伤害吗?
那什么是适合?给大家说一个名词,在适合后面加一个度——适合度,那什么是适合度,百度的解释是指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对环境适应的量化特征,是分析估计生物所具有的各种特征的适应性,以及在进化过程中继续往后代传递的能力的指标。看明白了吗?在适合度上也可以进行一个量化的,而每个人的适合度也都是不同的。
高考志愿可以从自身的情况、家庭因素、社会趋势、未来前景、地域发展等方面来进行考量,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打分的也就会出现大不同。有些人比较看中未来前景,那就会打8分,其他方面的因素分数就会比较低。根据量化后的分值再去选择大学或专业,甚至是对比两个专业或是两所大学,哪一个更适合自己,相信答案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