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学习时间不等于有效复习时间。
以学习任一科目的任一章节为例。翻开书本后,专注于学习概念、理解公式、梳理逻辑时,即可视为有效复习。这意味着,目光紧盯书本、思绪却游离远方的走神期,以及知识摄入困难、注意力涣散的疲惫期,都不能计作有效复习时间。因此,对于同样一个章节,有人聚精会神半小时搞定,也有人拖拖沓沓半天才拿下。
再以图书馆里的一天为例。同样是早晨七点出门、晚上十点归家,有人早到后就开始补觉,还没完成一个小目标就开始刷手机、看闲书;也有人为自己列好了任务清单、设定了每一项的截止时间,他们也会摸手机、翻杂志,但都是在保证复习任务完成的前提下进行的。
衡量备考所需的,永远不是时间,而是真正花在学习上的有效复习时间。
针对初级职称而言,根据历年考生的普遍建议:有效备考时间应在300小时左右。
整体估算下来,有效复习时间大约为350小时。其中实务科耗时较多,约为200小时,经济法耗时偏少,约在150小时左右。
两科的学习时间都可以分为看书、做题、背诵三部分。实务重看书与做题,三者的整体耗时约为90h、60h与50h;经济法重背诵,三者的整体耗时约为40h、40h与70h。
这样的时间分配与学习方式息息相关。学习《初级会计实务》时,用框架笔记串联起了整个备考战线,前期的笔记整理以及后期刻意练习的框架回忆,耗时较多,但效果直接体现在了习题和真题中;背诵《经济法基础》时,用关联记忆法构建了整个知识体系,耗时较多,但记忆效果以及后期解题正确率却也得到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