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相信你一定没少经历过这样的情景:突然患病之际,本想通过美食来振奋一下自己的味蕾,却在听到家长或爱人的一句“生病要忌口,不是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的”之后只能作罢。不过实际上,尽管生病“忌口(即在生病期间限制某些食物的摄入)”这一做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大多数所谓的“忌口”都不靠谱,例如常常无辜“中枪”的海鲜类。然而,有一些疾病的确和食物存在密切联系,它们的治疗方案中也真的包括“忌口”这一点。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这个词其实是对各种人体针对外来非致病物质产生的过度免疫反应的简称,其中最常见的莫过于I型(速发型)变态反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过敏”。在典型的I型变态反应中,人体免疫系统会将患者摄入的非致病物质(如食物、花粉、药物)识别为“有害物质”,从而激活局部或是系统性的炎症反应(关于过敏的详细介绍,请阅读文章《荨麻疹会传染?》),这些对非致病物质产生的激烈反应轻者会带来各种恼人的症状(如瘙痒、风团、皮疹、鼻塞等),严重的时候甚至会产生生命危险。
基于I型变态反应的机理,现在已经有很多起效迅速、安全性佳的药物用于治疗症状较轻的此类疾病(如荨麻疹、过敏性鼻炎)。但不幸的是,我们对于很多致命性的I型变态反应(如由食物、药物引起的过敏性休克)仍然难以做到完全预防其发生,患者只能在生活中最大程度避免接触能够诱发变态反应的物质(也就是过敏原);而另外一些可由药物治疗的I型变态反应,也往往需要避免接触过敏原,毕竟药物在现阶段只是一种对症治疗措施。
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经历了I型变态反应的患者都能够靠仔细回忆发病情景,来找到相应的过敏原(例如在摄入某种水果后即发生变态反应,但不摄入该水果时完全正常,这种水果即有很大可能是过敏原);有些时候,医生也会利用简单的试验(例如斑贴试验)来协助确定过敏原。根据相关研究的统计,引起绝大多数严重I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原其实很常见,它们包括水果(如芒果、木瓜、鳄梨)、植物花粉(例如十分常见、但很不起眼的豚草)、药物(例如解热镇痛的阿司匹林、青霉素之类的抗生素)和生活常用品(例如制造医用手套和安全套的乳胶)。对任一物质产生过严重I型变态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的人,终生不应再接触此类物质,并最好随身携带载有过敏原信息的医疗信息卡或医学手环,以备不时之需。
乳糜泻
乳糜泻(麦胶性肠病)在中国并不常见,但在欧美国家却是非常常见的导致饮食限制(“忌口”)的疾病。由于众多食物中均含有能够加重乳糜泻症状的麸质,因此对于乳糜泻患者而言,“每天吃什么”都成为了一个极大问题。总体上讲,乳糜泻并不是针对食物的过敏反应,倒更像是患者免疫系统失调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类风湿关节炎等类似),但在整个疾病进程中,食物摄入不当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几乎所有来源于小麦、大麦或黑麦的食物之中,都含有一类被称为“麸质”的蛋白质,绝大多数人在摄入麸质之时,并不会产生特别的反应。然而一部分人会因遗传因素(几乎所有乳糜泻患者拥有II类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I)的特殊基因型)而对麸质敏感,当这部分敏感人群通过饮食而源源不断地接触到麸质时,就会诱发涉及肠道的免疫紊乱,这种免疫反应的最终结果就是,小肠中负责吸收营养物质的重要部位——绒毛因受到攻击而日趋萎缩,从而导致患者的营养吸收明显受阻。乳糜泻患者最具特征性的症状就是慢性腹泻,以及与之相关的体重减轻、营养不良乃至于儿童生长发育迟缓,而由于乳糜泻患者的免疫系统基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加之肠道对一些维生素的吸收不良,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肝炎、神经病等表现。
不过对于这种能够严重扰乱患者日常生活、明显降低生活质量的疾病,目前的医学水平还无法给出对因治疗手段。对于绝大多数乳糜泻患者而言,避免从任何食物中摄入麸质,恐怕是唯一的选择。但这种简单粗暴的饮食禁忌也面临着重重困难:首先,含有麸质的食物分布极其广泛(例如面粉、酱油等极其常见的食物都富含麸质),加之食物生产过程中还会存在混杂问题,导致完全禁绝麸质摄入几乎不可能;其次,使用代替材料(如马铃薯、藜麦)的无麸质饮食并不可口(或者可以说,口感非常差),有时还会导致营养素摄入不足,这既会导致营养不良,也会使部分患者难以坚持无麸质饮食。目前为止,已经有一些疗法尝试从根本上(降低机体对麸质的敏感度、改变肠道微环境)来治疗乳糜泻,但从当前的数据来看,似乎并不理想。
遗传性疾病
除了上述和免疫反应相关的疾病之外,不少遗传性疾病也在不同程度上需要饮食限制手段来治疗,不过饮食限制在此时并非为了阻止免疫反应,而是防止因基因缺陷而受损的代谢步骤被食物中的物质激活。此类遗传性疾病大多涉及氨基酸代谢步骤,其中以苯丙酮尿症(PKU)、I型酪氨酸血症和枫糖尿症最为典型。
苯丙酮尿症:作为人体的一种必需氨基酸,苯丙氨酸是人体相当一部分生命活动(如神经递质合成)所必需的物质。在正常人体内,苯丙氨酸会通过苯丙氨酸羟化酶代谢为酪氨酸,进而参与到生命活动之中。经典型PKU的患者恰好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而不能被代谢利用的苯丙氨酸则会产生有毒产物,损害患者的各器官;而在四氢生物蝶呤(BH4)缺乏症患者中,苯丙氨酸羟化酶催化所必须的辅酶BH4不能被合成。一般而言,PKU患者需要完全杜绝饮食中的苯丙氨酸摄入,并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BH4缺乏症患者则需要补充外源性的BH4。
I型酪氨酸血症:酪氨酸并非人体必需氨基酸,但在各类生命活动中同样不可或缺。I型酪氨酸血症的患者难以将酪氨酸完全代谢,从而使体内含有大量未被代谢完全的有毒中间产物。患者肝脏、肾脏、心脏、神经系统都可能受损,更加严重的是,40%的该病患者将会罹患肝细胞癌(俗称的“肝癌”),且这一风险几乎无法避免。虽然目前已经有了治疗该病的药物尼替西农(NTBC,一种可以阻断有毒中间产物生成的药物),但药物治疗尚无法完全解决肝癌风险问题,昂贵的费用也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