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文字是从栩栩如生的象形文字一点点而演变而来的,以至于今天大部分的文字都再难找到当年的半点儿痕迹。而在我们发明文字很久之前,甚至在我们开口说话之前,我们的祖先们就开始用肢体语言开始交流了。直到今天我们也依然有意无意地使用着这套符号体系,我们微笑痛哭,我们弯腰屈膝,我们昂首挺胸,我们无奈耸肩。似乎这一切都已经习以为常。可是你是否曾经疑惑,为什么全世界远隔千里的不同文明,人们都把咧嘴露齿视为友善呢?为什么都从眼睛里挤出润滑油来寻求帮助呢?我们又为什么会笑呢?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些问题,但有人想过。
第一个思考这些问题的科学家是大名鼎鼎的查尔斯·达尔文。在他1872年出版的《人类与动物的情绪表达》(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中,达尔文发现所有的人类表达感情的方式似乎都不尽相同,他猜测这可能源自某些远古动物的行为习惯。这一想法的现代版来自一位美国的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他将人类的面部表情做了大致的分类——开心、害怕、厌烦等等——并发现在多种不同的文化中,这些分类几乎是相同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山区的村民们笑起来和纽约大都市广告牌上的微笑并没多大差别。
我们情感的表达方式似乎是天生的,也就是说,这是人类进化的遗产。但这些表达的语源学,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却依旧被迷雾笼罩。是时候顺藤摸瓜,追寻表情的老祖宗了。
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先来谈点儿看似不是很相关的东西。
十几年前,迈克尔·格拉齐亚诺(Michael Graziano)领导的小组正致力于研究人和猴子大脑中一片特别的区域,这片脑区似乎与身体周遭的空间有着特别的兴趣,对其中的任何动静都十分敏感。当有什么东西挥向左脸颊时,其中的神经元就会像灯泡一样被点亮;如果在那附近发出什么声响,相同的神经元也会有所反应;在黑暗的环境中,如果受试者将左脸贴向某个记忆中的物体时,这些神经元则开始剧烈地闪烁,似乎在“警告”大脑的其他部分碰撞即将到来。我们身体的其他部分也都有相应的神经元,这就像一层隐形的保护膜。而这层神经保护膜还并不只是传感器那么简单,它们还会做出条件反射。如果我们轻微地刺激刚刚那组神经元,左肢会做出一个移开物体的动作。而如果我们摧毁这组神经元,那么一连串的事情接踵而至。左眼下塌、嘴唇上翘、脑袋偏向右边,左臂开始胡乱地挥舞像是在打斗中保护左脸。所有这些都是即刻的、自发的反射行为。迈克尔说道,我们似乎找到了最古老也最重要的行为操纵系统,并将其称之为感知导向运动(sensory-guided movement)。但那些自卫行为却始终困扰着我们,当我们一帧一帧重放记录视频时发现,当向猴子脸上泼面粉的时候,它的表情竟然同人们的笑容那么相似,这其中一定有什么更深层的关系还没发现。
几乎所有的人和动物都有一个安全范围,当其他同类或者天敌越过这个范围时,便会或跑开或回击以恢复这个范围。人在不同心境下这个范围的大小是不同的,放松的时候会更小些。而不同文化环境的安全范围也不同,日本人的范围就比澳大利亚人的小得多。这个安全范围正是由上面提到的防御机制控制的,对于野生动物来说,这种机制可谓关乎生死。那么露齿而笑的表情与这种防御机制有什么关系吗?
笑容是个很特别的表情。上唇翘起,露出牙齿。面颊向上收拢,眼角的皮肤皱起。19世纪的神经病学家纪尧姆·本杰明·阿曼德·杜兴(Guillaume-Benjamin-Amand Duchenne)发现,冰冷的、虚假的笑容常常只表现为嘴唇的动作,而真诚的笑容则还包含眼部的动作。这种真诚的微笑便以杜兴笑容来命名。而笑还可以表示臣服。研究发现,人们在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群中时,笑容出现的频率要高很多。这使得微笑变得更神秘了,露出牙齿难道不是应该表示攻击性吗?
迈克尔认为,关于笑容的起源,我们不应该再把它当做一个面部表情,而要把眼光放到全身的动作。关于笑容故事的主角也许不是“笑”的那一方,而是看见“笑容”的这一方。
举例来说,当猴子乙越过猴子甲的安全范围时,猴子甲的防御系统开启,它会卷起嘴唇露出牙齿,不仅如此,它还会收起耳朵、耸起肩、弓起腰,手臂还可能迎向威胁的方向,以保护相对脆弱的面部。猴子乙通过观察这一系列动作可以学到很多,它将意识到,甲把它当做了一个很大的威胁或者是上级领导,而如果甲不怎么把它当回事儿的话,则可能就只会做出最简单的咧嘴露牙。对于群体动物而言,这些信息是十分重要的。自然选择更倾向于留下那些能读懂这类信息的成员,也就是那些可以在恰当的情况下做出防御姿态的表情,好让其他成员相信它是不具威胁的猴子。
由此,我们找到了笑容的起源:一次对防御姿态精简版的模仿。
今天的笑容已经精简到了仅限面部表情,也更多是表现友善而非示弱谄媚。但在阿谀奉承的动作中,我们依旧可以隐约看到猴子的踪迹,低头、哈腰、双手前伸。而那些非杜兴笑容,则更像是在说,你还完全不足以伤害到我最脆弱的眼睛,呵呵。
(via ae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