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关于古代战争的分进合击战术,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明与后金的萨尔浒之战。后金军以劣势兵力,歼灭明军四路大军中的三路。坊间流传的那句努尔哈赤的名言:“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似乎给分进合进这种战术判了死刑。那么,分进合击真的不是什么好的战术选择吗?
其实,战术就像弓刀枪锤等冷兵器一样,有的适合远攻,有的适合近战,必须区分具体情况,才能判断这种战略战术是优是劣。笔者对采取分进合击战略战术的著名战争,作过一个简略的统计,以下两个表格,分别是胜败的两种统计结果。
表一:
表二:
从这个数据来看,采用分进合击的战略战术,对战争结果的影响基本是五五开的。分进合击战术的优势在于:一是能够有效牵制敌方兵力,使对手应接不暇,这是分进合进战术的核心和灵魂。二是能够迷惑敌军注意力,拉大敌方防守正面宽度,迫使敌方摊薄防守兵力,进而创造进攻机会。三是能够增强己方兵力机动性,提高后勤保障的可靠性。四是各军能够互相兼顾,避免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危险。古代战争指挥通信手段有限,长距离后勤补给效率低,单位地理区域的补给输出也有一定限度的,故而组织大规模进攻时,古人往往习惯把大军分开,以分担指挥、后勤的压力。但这种战术也存在劣势,一是指挥协同不方便,容易散而致乱,萨尔浒之战明军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诸路几乎没有协同。二是兵力分散,给对方提供了各个击破的机会。
要想使这种战略战术发挥最大效能,就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原则,才能最大可能地争取胜利:
一是兵力配比要恰当合理。分进合击不代表平均分配兵力,而是有主有从。以东西魏小关之战为例作一分析。537年东魏丞相高欢率14万大军进攻西魏关中,大军分为三路,北路主力10万人左右,威胁关中东北的蒲津渡;中路前锋军1万人,进攻关中的门户潼关;南路偏师3万人,从山路进攻关中的东南。东魏的战略考虑是,主力军和偏师南北两面吸引西魏的主力,迫使其两面分兵,而以战斗力最强的前锋军直捣长安,长安一破,南北两路再进行决战。这个分进合击的安排基本合理,唯一的失误是前锋军太少,只有1万人。西魏兵虽少,但也有数万之众。主帅宇文泰抓住东魏这个失误,弃南北两线于不顾,抽调6000精锐骑兵,昼夜兼程杀奔潼关,以突袭的方式击溃东魏的前锋于小关。东魏前锋一败,南北两路没有战机,遂败退。
二是主次转换要灵活机动。分进合击的要旨是分散敌军兵力,故而虽然己方诸路部队任务不同,但在一定条件下,偏师和主力也要灵活地转换,力求借助”分进”这个杠杆,发挥出每一路兵力的最大优势。以刘裕灭后秦之战为例。晋军兵分六路进攻,其中有三路打到关中外围,两路是王镇恶和檀道济的主力,第三路是沈田子所部万余人马。后秦大军集中力量对付王、檀二部主力,双方一时僵持不下。作为牵制的沈田子遂反客为主,向长安方向发起猛烈攻势,迫使后秦军主力不得不调头来救。这个漂亮的主次转换,使得晋军主力压力大减,得以迅速杀进长安,完美地达到合击的效果。
三是诸路配合要紧凑密切。分散兵力,并不是任性地乱分。诸路部队,要么构成战略上的配合,要么构成战役战术上的协同,否则分散兵力就成了各自为战。晋灭吴、隋灭陈和淝水之战的战略安排都是分进合击,而且进攻方向也都大致相同,蜀地一路顺流而下,中游荆襄一路配合进攻,淮南方向作为主攻。结果,同样的战略战术,只有前秦败了。
这并非秦军战斗力不行,而是前秦所谓的分进合击战略出了问题。东晋的国防兵力比较独特,受制于门阀共治的政治条件,荆州的兵力不受中央指挥,长期和扬州的中央军各自独立。前秦大军三路分进,和东晋本就各自为战的荆州兵、扬州兵作战,战略上并没有达到分化对方兵力的目的,反而徒然减少了己方主攻方向的兵力,这就失去了分进的意义。
前秦的主力东路军在寿阳,中路军在陨阳一带,相隔十分遥远,基本不具备互相支援的可能。寿阳兵力僵硬地粘成一块,战术安排极为呆板,几乎成了孤军作战。这使得东晋北府军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用有限的兵力攥紧拳头,以孤注一掷的方式取得了胜利。而定胜负于一役,历来不该是兵力战优一方的选择。
四是攻防转换要快速坚决。分进合击的诸路部队,有时要根据战争形势的转换,合理的调整作战任务,必要时候,甚至要从进攻状态就地转入防守状态。例如西魏灭梁的江陵之战,魏军分两路一前一后进攻江陵,前军扫清江陵外围后,发现长江南岸的梁军有接应江陵部队南逃的企图。魏军前军兵力精而少,不足以同时应付江陵城和长江南岸的梁军,便就地转为守势,收渡口之船,封锁江面渡口,进行严防死守,有效地形成关门打狗态势,实为分进合击的成功范例。
北宋雍熙北伐则完全违背了这个原则。宋军分四路进攻,东路军曹彬作为主力,原本战略任务是以重兵牵制幽州辽军主力,好让潘美与田重进两路得以进攻幽州侧翼,最后达成合攻幽州的战役目的。
但曹彬部先是因为粮草不继,从涿州退回雄州就粮。然后听闻潘、田二部累获进展,诸将耻于手握重兵而坐地不前,便裹挟着曹彬再次进攻涿州。来来回回转换攻守之势,不仅令宋军疲备不堪,也给辽军进行重点突击制造了机会。可以说,雍熙北伐失败的关键,就是担当主力的曹彬所部随意改变战略部署,导致分进合击乱了步调。
总之,分进合击这一战术,是受限于古代指挥与后勤条件下的正常选择。但是由于古代缺乏有效的计时、通信工具以及地形识别手段,所以分进合击战术的胜败,往往决定于双方统帅与前线指挥员的个人指挥和集体配合能力。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分进合击战术变得越来越有效。比如拿破仑时代的莱比锡会战,反法联军借助近代化的钟表计时、地图测绘和远程通讯技术,打出了一场漂亮的分进合击,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困死天才”的绝佳战例。说到底,分进合击的关键要素在于,兵力分进,火力(杀伤手段)合击!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票非人,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