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栋伟/文
“增长黑客”是美国硅谷最新的“网红”方法论,最近1年横扫中国商界。
8年前,美国的肖恩·埃利斯(Sean Ellis)帮助一家从事网络文件分享平台Dropbox,实现了短期内业绩飙升500%的成绩,引起了包括Facebook、Linkedin、Yelp、Airbnb、Uber等大名鼎鼎的互联网企业模仿,从而形成了新的营销神话,堪比此前的《定位》、《精益创业》。
“增长黑客”的基本要义是让营销人员和软件工程师结合,根据数据分析不断迭代,用低成本乃至零成本留存用户。关于“增长黑客”的简述要义,回头另外写一篇短文吧。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原创者Sean Ellis近日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专访时说:“在中国,很多公司连最基本的A/B测试都不做,就自称有增长黑客”,他认为,中国的“增长黑客”发展得并不正宗。其主要观点有三个:
1、“增长黑客”不是平庸产品的救命稻草;
2、“增长黑客”的主要阻力来自于企业文化;
3、事实上大多数老板只是把“增长黑客”作为一项员工技能,而不是由老板亲自领导推动的系统工程。
看到这三个观点,我就想起了一个中国的实践话题:
老板重视,事情就可以推进么?
大多数没戏。
老板重视某个事情,自然就会召开高层会议部署,然后与会者再召开有关人员会议部署,之后有关人员召开会议立项、推进、实施。
我从业20年来,先后在大大小小企业从事过直接管理工作或者咨询顾问工作,在此过程中经历过了无数次的各种工作会议,用以探讨激动人心的战略规划或者斗志昂扬的战术部署。总体来说,除了年度表彰这种看节目发红包的年终尾牙之外,绝少见到能高效进行的会议。
本文就梳理梳理这些会议上的常见奇葩吧。
第一名:无关的人开有关的会
为了体现老板对某件事情的重视,几乎所有挨着点儿边的“有关人员”都被叫来开会,乌央乌央坐满了一屋子。
但是,你会发现99%的话题,都是发生在A和B两个人或部门之间,或者最多A、B、C三个人或部门协同。其他的人只能无聊的刷手机,或者专注的发愣。
这些与会者大多数连本次开会是要做什么都不清楚,莫名其妙的听完之后,还会被老板点名谈谈想法和感受。于是具体的业务部署会就变成了头脑风暴会,大家七嘴八舌、思想天马行空,一场会议开完,走出会议室发现其实什么都没有开。
第二名:决策会开成汇报会
会议召集人无论是老板,还是某位负责人,实际上在开会之前是已经做了一些准备的,大范围征求意见、小范围商议、核心团队决策、老板拍板,会议本来20分钟就能搞定,但是非要搞成马拉松以示隆重。
首先,是让某个人花费几天时间做个精美空洞的PPT,然后给大家念一遍(你说你把PPT提前邮件发给大家不好吗?);
然后,主持人再把PPT里已经说过的事情,用自己的语言重复一遍;
最后,领导再把以上两个人说的事情,用自己的语言再重复一遍。
万一遇上拍马屁的主动谈谈感受、表表决心,几个小时能开完就算是万幸了。
第三名:议而不决,定而不行
有句话叫“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志长”,换成中国企业开会就是“低效者常开会、高效者开常会”。
很多企业为了一个问题,反复开会,反复讨论,同样的问题来回扯,就是不出结果。每个人发言都是围绕着“有什么问题”展开,永远不谈“用什么办法”解决。原因就是“用什么办法都需要请示老板”,但又不能表现的没在思考,所以大家来回扯淡,一直等到老板过问时,直接出决定。
最恐怖的就是,老板做出了的决定还朝令夕改,会议的结论在工作中不断的被推翻。由此,所有与会者也都失去了对会议决定的敬畏。
--------------------------
我曾对EMBA班的学生们说,这个世界,三观确立之后,剩下的都是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