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傍晚,一篇《新华网:要多少文件腾讯才肯收手》的文章被推送到了今日头条广大用户手机上。同时,文章在极短时间内被各大资讯网站转载,并登上了微博热搜榜。
然而,不少媒体从业者却纷纷表示,这波“操作”非常明显。
首先,该文章有意无意地混淆了新华社与新华网,两者并非同一主体。其次,原文通指网游腾讯游戏只是其中一个例子,标题被肆意篡改。最重要的是,这篇文章是“无人认领”的无署名文章。
推送失误还是恶意篡改? 平台的边界在哪里?
截至目前,今日头条方面并未对此信息进行纠正,也未做出回应。但却引来行业内意见领袖评论,抗议头条不尊重新闻事实的推送方式。
互联网评论人士葛甲认为“普及下知识,新华社和新华网是不一样的,大不一样,不能把两者混淆。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新华网则是一个上市公司,经营单位,两者的内容也并不是全部互通的。头条拿新华网的文章当新华社的推出来,不妥啊。呼吁对中央级网络媒体加强管理,避免类似事件出现。”
也有自媒体指出“这篇没有责编的文章很明显不可能是新华社官方的社论。但头条却选择以标题党形式全网推送,这样明显的公关策划黑稿件,这钱花得太值当了。”
肆意操纵舆论,平台的野心有多大?
事实上, 今日头条上的内容向来以“爆炸性”“博眼球”著称。为了追求点击量编造夸张的标题,也是一种常见手段。更不要说不经任何来源求证的虚假新闻,如何成为谣言误导读者了。
虎嗅《英语版今日头条到底有多不靠谱?》曾指出,在这个平台我几乎每天都会看到假新闻。很多时候,平台甚至会主动为我推送假新闻。但就是这样,我却从未收到过通知,告诉我罗伊·莫尔并没有成为阿拉巴马州的参议员;我也并没有被平台告知:希拉里·克林顿与小野洋子之间并无绯闻。
毕竟,比起这条荒诞虚假新闻,更让人担忧的还是这个平台的舆论操控能力与公众情绪引导能力。不仅通过算法机制、激励机制带动平台作者进行失实、夸张的报道,更重要的是,不久前今日头条和腾讯展开的公关战,不由得引发行业对此举的质疑。至于文章迅速得到大量转载,登上微博热榜,更是让人觉得吊诡。
自媒体人李俊直指此事今日头条为幕后推手。冯大辉也认为, 这个当口上,(今日头条)跟腾讯对打能抬高自己身价,吸引阿里对今日头条的认可。不过,阿里究竟愿意给到今日头条多少估值,对今日头条的投资能否在流量上得到电商变现,阿里也要算算自己的账。选择最大的对手,当然不会错。但这种打法看着诡异……
因此,今日头条是否在借平台之手进行舆论操纵?是否利用主流媒体篡改标题引导公众情绪?是否通过公关手段推波助澜?此中种种,想必行业从业者都能看得清楚。
当产品把内容推送功能作为公关战的手段,裹挟用户进行舆论操纵,对行业和舆论而言都是一件值得遗憾的事。不禁让人问一句,今日的边界到底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