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一则“在线教师一小时收入18842元超网红”的消息刷遍全网,以至于很多教师蠢蠢欲动,希望在网上授课获取高薪。
不过,这种“幸存者偏差”的好事往往很难落到普通人的身上。在线教育教师高薪传闻的消息往往存在媒体夸大之嫌,也是平台自我营销的结果。能在在线教育平台立足的教师本来就少之又少,能拿高薪的更是凤毛麟角。
“时入18842元超网红”就像是刮彩票,永远都是属于最顶尖的头部教师。
更多教师其实还是拿着微薄的收入,做着繁杂的工作,购买用户也比较有限。
鲜为人知的困难
大多数教育机构、老师收入不高,生存艰难。即使是头部教师,同样赚的是辛苦钱,远没想象的那么简单,这才是在线教育的产业真相。
事实上, “在线教师一小时收入18842元超网红”新闻事件中的教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提到,一小时课程通常需要30小时备课,线上上课压力很大——30小时备课往往意味着将近一周的备课时间。
我随意找了两个知名在线教育平台,而且是被誉为刚需的K12教育课程,看这家平台函数课程的销量。
结果发现,部分函数课程销量确实很好,30元的课程售出近千份。但更多课程在3、4元的低价下,仅售出了几百份,有些甚至只售出了几十份。而且要知道,大部分课程其实分成了2-3个课时,30元的课程售出近千份的函数课,其实是分成了7次课时。
按道理说,函数作为高中数学的核心课程,应该销量最好、售价最高。但结果来看,其实收入并不算高。
放在政治、历史、地理这些文科课程更是如此。我特意在两个教育平台再看了看三个文科课程的销量和销售额。当然,为了尊重教师也尊重平台,我给这两个平台以及截图中的教师、部分课程打上了马赛克。
从这份截图来看,政治、历史、地理课程有些销量好,一门课程就能拿到数千元甚至数万元,但销量差的课程只能卖出几份而已,仅仅够吃一顿晚餐。
销量好的课程往往课时数也多,有些甚至达到了6个课时。按照一小时课程需要30小时备课的工作量来计算,这个课程的备课周期长达一个月以上。
这才是大部分在线教育教师的真实收入情况。K12刚需教育尚且如此,更何况职业教育以及技能教育。
天价时薪的真相
能在在线教育平台上挣到钱的教师其实已经是少数群体,说完收入情况后,我们再来看看产业链上下游的内幕,就会发现这个行业里的更多困难——这里我想说出5个真相。
第一个真相是,所谓时入1万仅仅只是偶然事件。部分平台在初期为吸引教师会采用这类事件营销型的手法,但是平台本身盈利规模有限,放在更长时间、更大范围来看,收入能不能维持时入1万,还是个问题。从长远来看,截图中看到的收入才是普遍现象。
第二个真相是,能在平台上获得收入的,往往是一线城市的闲暇教师。在线教育存在地域差异,特别是中小学教育,考题全国各异,每省市自主命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很多地方省份的在线教育教师发展。一线城市、一线省份而且还有空闲时间才能支撑起高收入。
第三个真相是,大多数在线教育平台马太效应严重。前面截图可以看到,同样是函数课有人能卖出数万元,有人只能卖出数百元。流量往往会被头部吸走,发布课程还要加收课程的抽成、流量费用,比例在10%-50%不等,不太适合中小V 进行传播。
第四个真相是,很多老师在在线教育平台上需要十八般武艺。不单单是讲课这么简单。机构、教师有时候需要自己负责运营推广,成本不菲。推广的成本算在了课时费用之中,很多时候是在花钱赚吆喝,真正到手的收入有限。
第五个真相是,真正优质的课程往往不是零散的,而是具有完整的体系。这导致单个教师很难单打独斗完成课程设计,所以他们背后往往有教育机构,就像是网红背后有MCN一样,教师在获得收入之后,很大一部分要交给机构。
对很多老师来说,在线教育看似自由,实则最后很大一部分收入都不属于自己。最后收入过低最后会挫伤老师的积极性。对这部分低收入老师来说,与其自己开课,还不如回到学校或者回到线下机构,拿一份稳定的工资。
这些问题归咎到根源,就是当下在线教育创业企业在资本和市场的冲击下,发展节奏太乱。资本的引入注定了要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盈利规模来迅速变现。最终很容易落入铺广告、炒事件、造明星,薅老师、学生羊毛的怪圈。
老师与平台实现双赢
目前无论是在知识付费行业还是在线教育领域,由平台参与教育机构或讲师的分成策略一直是最主流的盈利发展模式。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健康、有序的盈利模式。
不过,这个产业内容布局刚刚成型,内容充实度远远不够,还处于需要打基础的时机。至少从当下来看,在线教育产业,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赋能机构和老师,让机构和老师专心做内容,让更多用户参与进来,共建教育生态。
最良性的在线教育生态或许应该是这样的:
平台足够大,能够聚集起一批优质的机构、老师、学生,能给机构、老师、学生带来价值;
机构专业过硬,而且具备较强的推广能力,能给老师足够的收入;
老师有较高的授课水平,能够在学生群体之间形成比较强的个人品牌;
学生可以支付相对较低的价格享受最好的课程,而且不管是学习任何内容都会第一时间想起平台。
这个“不对机构、教师自己带过来的流量进行分成”其实我们还可以更深入地进行解读。
很多机构、教师本身是自带流量、自带粉丝的,他可能在微信公众号、微信社群、知乎、微博都积累了一批活跃粉丝,愿意为其课程买单。
对学生来说,未来可能可以以更低的价格享受课程,这对于个人提升会起到重要作用。对老师来说,老师可以赚的更多了,甚至定价也可以相应降低,让课程普及率更高。
零分成政策的实施,还能节省机构的运营成本,为优质内容的诞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对老师来说,这个政策也能提升老师的收入。在更多收入的前提下,老师、机构才会投入更多精力去优化课程。
零分成政策的实施,给网易云课堂平台带来的直观影响也非常明显——吸引了更多优质的教育机构或讲师,形成了由老师、机构和平台构建的内容生态体系,共建精品化教育生态。
在线教育本质上看并不是一门生意,它是一个偏向于半公益性质的事业,目标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化改造人心。急功近利办教育,不会有任何好下场。
在线教育发展尚处于起步期,平台要做的事情是好好保护市场,这是个需要长期培育浇灌的领域,容不得炒作和虚火。
特别是职业教育+技能教育以及K12教育,它需要潜滋暗长把根基扎牢,让老师、用户在其中渐渐形成习惯,通过平台获取收入与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