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7月李鸿章接到袁世凯密奏,说朝鲜有人谋划联俄防英,而俄国正在觊觎元山口外的永兴湾。
清政府明白朝鲜一旦被它国控制,也将威胁到自身安全,于是命令丁汝昌和吴安康分别率领北、南洋舰队前往朝鲜的永兴湾一带巡防,显示朝鲜是清朝的藩属国。
北洋海军“致远”舰军官水兵与外国顾问合影。网络图
清政府的“定远”、“镇远”、“济远”、“威远”、“超勇”、“扬威”六艘军舰前往朝鲜东海岸海面操演,之后又奉命前往海参崴接当时参加中俄关于吉林东界勘定谈判的清政府官员吴大澂,留下“超勇”、“扬威”两舰待命。
李鸿章命令剩下的 “定远”、“镇远”、“济远”和“威远”四艘军舰前往日本长崎进行维修,不想发生一场骚乱,史称“长崎事件”。
8月1日北洋舰队首次抵达长崎港,长崎市民挤满了码头,都想目睹来自中国的铁甲巨舰的。望着威风凛凛的巨舰上龙旗高扬,人群中有了惊叹、羡慕、愤懑的复杂情绪。不久,日方邀请抵达长崎的北洋官兵登岸购物。一些水兵却违反军纪前往当地妓院寻乐,不料酗酒斗殴,最后警察平息了争端。
定远号铁甲舰。网络图
多名清兵认为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前往警署继续闹事,还将一名日本警察刺成重伤,肇事水兵被逮捕。
清兵见自己人被抓,四百多人一哄而上,直扑警察局,还把舰上的12寸巨炮瞄准了长崎市区。面对坚船利炮,日本人不敢再声张,最后乖乖的放人。
在各国调停和外交折冲下,就各自的死伤者互给抚恤,日本赔付中国52500元
镇远号铁甲舰。网络图
长崎事件平息后,两国做法:
日本方面:
日本天皇于1887年3月14日颁布敕令:“立国之急在我海防,一日不可迟缓。”并下令立即从皇室库存中,拨款30万日元作为海防捐款。随后,首相伊藤博文、民间学者福泽谕吉等也在日本各地进行了游说,一时间,贵族、富豪等竞相慷慨解囊为海防捐款。短短半年时间内,日本海防捐金总额超过200万日元。政府同时发行了海军公债1700日元,用以支援海军的军备建设。到甲午战争前夕,北洋舰队在总吨位、航速、火炮功能上均劣于日本舰队。
清政府方面:
李鸿章认为此时应该大张旗鼓地在亚洲邻国造势,只有展现大清国海军力量的强大,才能压制敌对者的气焰。因此,清政府对北洋舰队的战略定位是:看门。从来没有想到要用这支舰队去远洋作战,又由于战略上的不重视,停止购舰之举。
1895年9月17日,清朝北洋海军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烈战斗,这场决定甲午战争最终结局的关键一战,是以日本联合舰队击败北洋海军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