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年前《红楼梦》作者的高考卷“出土了”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临近了,载道带领准备参加高考的同学家长们一起穿越到清朝,去体验古人高考作战的繁缛场景,做一个小小的庆幸感叹吧。

高鹗,与曹雪芹一起并列为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举世闻名。高鹗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来自著名学者胡适考证。2007年,人民出版社新版全本《红楼梦》更名为“高鹗整理”,总而言之,高鹗是整理、保全《红楼梦》的第一功臣者。

其实,高鹗不仅仅是《红楼梦》小说的整理者,他还是名副其实的清朝进士。在古代,能冲刺到进士阶段,也就是高考的最后阶段,是需要这么一场马拉松赛跑的。

1、清代高考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考「秀才」,名曰「童试」,以县为单位,录取者应该就是全县的前几名。

第二阶段考「举人」,名曰「乡试」,以省为单位,录取者应该就是全县的前几名。。

第三阶段考「进士」,名曰「会试」,由全国士子合在一起考试,录取者应该就是全国前两三百名。

第四阶段考“状元”,名曰“殿试”,会试发榜十天后,举行「殿试」,由皇帝亲自面试,给进士分级,第一名叫状元。

千万不能把古代科举考试搬到现代教育中来,因为古代科举考试从考秀才开始,就不分年龄大小,十岁以上到耄耋之年均可参加哦。

2、清代高考的时间顺序:

清代的科举制度,为三年一个轮回,以阶段分为三年一次,十年寒窗苦读是一滴水份都没有的。

(1)童试:分有县考、府考、院考三级。

县考——开考期多在二月,分四场或五场,每场一日,即日交卷。

府考——就州县童生加以再试,日期则多在四月,考试的场次、内容、方法与县考略同

院考——分为三场,为童试中最关键的考试。

(2)乡试、会试:分为三场,每场三天。三场考试中以第一场最为重要,考试项目以经义为主。开考前,每名考生获分配贡院内一间独立考屋,称为「号舍」。开考时,考生提着考篮进入贡院,篮内放各种用品,经检查后对号入座。然后贡院大门关上,三天考期完结前不得离开,吃、喝、睡都得在号舍内。

(3)殿试:在保和殿举行,由皇上亲自策问,令贡士条举以对,不许添注涂改,最短以千字为准,内容为经史时务策一道。

4、清代高考的基础题型:

(1)《四书》文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儒家经典的总称,以四书命题的八股文称为书艺或四书文。清代乡试和会试的第一场,都要考四书文三篇,考官命题,要按一定的顺序和比例。

在三个题目中,论语、孟子必须各占一题,另外一题大学、中庸可以任选。以大学命题,顺序在论语、孟子之前,以中庸命题,顺序在论语、孟子之间。三篇四书文对于考生的能否录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五经》文

五经是诗、书、易、礼记、春秋等五部儒家经典的总称,以五经命题的八股文称为经文或五经文。清代乡试和会试的第一场,都要考五经文各四题,考生专治一经。乾隆时期改为按诗、书、易、礼记、春秋的顺序,分年轮试毕后,即以五经出题并试。

(3)试帖诗

试帖诗是用于科举考试的诗,有浓厚的八股味。举例:赋得天心水面得「知」字,五言八韵。夜月辉蓬岛,春风满液池,天心昭朗澈,水面静涟漪。溥博瞻如此,澄清念在兹。玉衡悬自正,金鉴照无私。慎修钦御论,至理圣人知。

(4)论

是一种说理文。清代科举于乡、会试第二场试论一道。论题多出自于孝经、性理。

(5)表

是封建社会臣民向皇帝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清代科举于乡、会试第二场试表一道。

乾隆时期将会试第二场表文改为五言八韵唐律一首。

(6)诏、诰

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官文书。清代科举于乡、会试第二场,试诏、诰、表一道。乾隆时期后,乡试与会试都不再以诏、诰命题。

(7)判语

取州县案牍疑义为题,借以考察应试者的判断能力。清代科举于乡、会试第二场都要试判五条。乾隆时期将判删省。

(8)策

策是一种古老的试题,包括对策与射策,对策是由皇帝公开命题,让应试者回答,射策则是将题目做成题签,由应试者抽取作答。清代科举不仅乡、会试第三场试策,殿试也是试策,每次试策,少则三题,多则五题。内容或问经史,或问时务,以关切事理,明白正大为主。通常边论边问,每题一般不得过三百字,考生依据策题,逐条回答,称为条对。

一、清代殿试卷

只有通过了童试、乡试、会试的考生,才有资格参加皇帝殿试。

1、殿试卷的出题人和读卷官:

在殿试中用到的试卷,是科举考试卷中的最高规格,称为殿试卷。殿试是以皇帝的名义出题,由皇帝做主考官,评阅试卷的官员称为读卷官。殿试试卷,皆为考生亲笔书写,考官直接阅读原卷。从现在保留下来的清代殿试卷中可以看出,当时盛行馆阁体书法。

2、殿试卷的格式组成:

(一)殿试卷是风琴式的折页形式,卷面,上盖满汉合璧的礼部官印及写有殿试举人的姓名。

(二)内文第一页面是考试人的履历文字资料,写应试人姓名、年龄、籍贯、乡试及会试中式时间,并开具祖、父三代姓名,于名下注明已仕、未仕。

(三)试策正文,从高鹗原古籍试卷测算,一页十二行,共72行,一行一般写22个字,最多可写24个字。

(四)卷底,记载印卷官姓名和职务。

(五)尺寸:高鹗殿试卷为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实际考卷尺寸,高为366mm,总长为2496mm,每个折页宽104mm,一共24个折页。

(六)策文书写的格式:

高鹗书写答题时,不抄题目。低二字写,空上二字留为抬头之用。文章用“臣对臣闻”开头,收尾用“臣末学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慄陨越之至。臣谨对。”第一题以“伏读制策有曰”作起,第二、三、四题则用“制策又以”四字开始。文内遇有“皇帝”“宸严”等字必须另行抬头书写。全文禁止添注涂改。应试者欲得高第,除文章写得好外,关键还在其书法漂亮,卷面分很重要哦。有的考生策文流畅且颇具才华,但由于不合楷法或书法不佳,至使应试受挫,或未列优等。

3、试卷的评级:

考试结束,由受卷弥封等官将试卷收封装箱,承送收掌官。第二天,读卷官和监试王大臣等齐集文华殿内,评阅试卷。阅后,皇帝钦定甲第名次,读卷官拆弥封,于御前用朱笔填写一甲三名及二甲次序。再至内阁,将其余各卷依次书写,拆弥封交填榜官填榜。皇帝钦定甲第名次时,却常常凭借个人喜好用朱笔圈定。填榜所用黄纸表里二层,称为“金榜”,并有大小之分。小金榜交奏事处恭进存大内,大金榜则盖“皇帝之宝”,于二十五日传胪时,在东长安门外张挂,金榜题名中状元就是古代马拉松高考的第一名哦。

4、高鹗的高考成绩如何呢

(1)、高鹗30岁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顺天府乡试举人第十四名,乾隆六十年(1795年)会试第八十名,复试中高列第二等第二名(第一等例为空缺),殿试三甲第一名。高鹗参加殿试答卷、中进士、金榜题名的时间是1795年,距离今天223年。

(2)高鹗参加殿试乾隆皇帝的“策问”命题作文详情:

策试天下贡士王以衔等、一百十四人于保和殿前。制曰、朕懋膺昊眷。惟日孜孜。延洪景命。四事是黾。八徵念协。以唐虞三代之心为心。以唐虞三代之治为治期天心之吉祐。冀民俗之协中。海隅成买犊之风乡校整操觚之体。庶跻上理爰布嘉谟。尔多士尚其敬听。民之天惟君而大君为天之子。应天以实不以文。庶徵协应。首重养民。汉文帝赐半租。宋仁宗免积逋一次。仅见之举。汔致小康我世祖章皇帝定鼎之初即定田赋额。圣祖仁皇帝曾经普免田赋漕粮各一次。世宗宪皇帝蠲免浮粮。如苏松二府。每年减至数十万朕御宇至今。免天下钱粮四次。免漕粮三次免各款积逋亦不下数千万。凡以殷怀保赤敬体天心。子之于父不敢言报天之于朕申锡无疆。古之荧惑退舍。蝗不为灾。虽未可尽信史册。而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其说何若。

虞廷弼教,钦恤惟刑,禹刑汤刑,其书缺轶肉刑除于何时。非刑酷于何代。刑之属何以共系三千。法与名何以各为一家。刑与兵何以合为一典。朕慎重民命。准之天理人情。以为明罚敕法。当虑囚之时。惟期其得实观纵囚之事。每哂其好名。引春秋以决事。非读书读律者所当留意欤。

古之海防,以御外寇故明郑氏海防全图。袤延万里多讲戍守之方今中外大同。鹿耳鸡笼久已内属。茭塘沙湾诸盗薮。亦全就廓清。所防者莠民之出洋窃掠而已。唯是波浪迢遥。帆樯倐忽。乘隙窃发往往难稽。论者以为稽人不如稽舟。稽出不如稽入。稽水不如稽陆。盖出洋行劫。赃必载还于出口先给一票。记舟中之所有。无赍而往有挈而来其来历可诘也。出产货物。各有其地。贩鬻货物。各有专行。货非生所往之地及忽卖此货。忽卖彼货。恒无一定者其来历亦可诘也。果可行欤。不虞其滋扰欤。

民风多随乎士习。士习可验于文章。故韩愈曰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古法乡举里选。汉尚有孝廉茂才诸名。制科则偶一举行。不为定制。进士科始自隋而盛于唐。至宋元祐中。始变诗赋为经义。元延祐因之。明洪武中、遂定为三场之制。沿用至今。或谓隆庆以后。不及嘉靖以前。然摹拟王唐。每成貌似。又谓隆庆以后。始机法周密。天启以后。始议论崇闳。然纤巧恣肆之弊。又因以丛生。果以孰为是欤。至文以明理。而或驰骋以见才。或襞积以见学。固为陋习。一矫其弊。又或枯窘而空疎。使庸浅者易售。又何以酌其中欤?

凡此者乾惕朕衷。一日二日。欲至于万年。于惠心孚其昭事于止辟播其祥和。于戢暴致其安恬。于作人观其成化。多士桥门释褐。学古入官。言资先献也。毋泛毋隐。朕将亲览焉。

乾隆六十年殿试的策问文字约有1000字,简言之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朝廷屡次减免赋税漕粮以资惠民,远胜前朝,是否已经上感于天?

二、刑罚渐近渐轻,刑与法名二家之间,刑与兵,其间有何关联?

三、海防缉私的预想方案可行与否?

四、明末以来,科场八股文风渐衰,当以何为文章正宗来遴选士人?

2、高鹗殿试的策对答题详情:

(1)封面:

应殿试举人臣高鹗第叁甲第壹名(笔者按:朱笔写,此为最终公布的名次)三甲一名(笔者按:黄色飞签粘于封面,此为读卷官拟定的名次)“礼部之印”(笔者按:钤印,阳文正方大印,汉满两种文字,官体)

(2)扉页:

应殿试举人臣高鹗,年叁拾陆岁,镶黄旗满洲都统内府汉军延庆佐领下人,由廪膳生应乾隆伍拾叁年乡试中式,由举人应乾隆陆拾年恩科会试中式,今应殿试,谨将三代脚色开具于后。一三代:曾祖高尔荣 祖八十一 父存住

(3)正文:

臣对:臣闻天地之大德日生,圣人之大宝日位。…………臣革茅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臣谨对。

(4)封底:

印卷官 礼部仪制清吏司员外郎臣济兰

礼部仪制清吏司候补主事臣宋鸣琦(笔者按:红印,有边框)

此外,在试卷的前两开,有纸捻、钉眼之痕迹,作密封之用。正文第一面的背面有墨色印:和、王、刘、董、纪、金、铁、吴(依自右往左次序),每一姓氏下有一手写墨点,又有用以密封试卷的“弥封官关防”粘纸遗留痕迹和残断纸捻,及“礼字捌拾号”的编号字样之残。

考《起居注》乾隆六十年四月十六日载:本科殿试钦定的八位读卷大臣是:和坤、王杰、刘墉、董诰、纪昀、金士松、铁保、吴省钦。每个姓氏下所加的墨点,即读卷官对于本卷的品次评定的标记。

3、对高鹗策文章的简要分析和点评:

清代读卷官通常以“圈尖点直叉”(〇、△、丨、×)五种标记作优劣判定,八位读卷官对于高鹗试卷的评定是一致的“点”,即三等。读卷大臣作此判定时。试卷乃是密封的,所以不易有循私舞弊的情况发生。殿试中除读卷官之外,尚有监试官、受卷官、弥封官、收掌官、印卷官、填榜官,皆由品级较高的大臣担任,人司其职,秩序井然,徇私舞弊者极难下手。

从高鹗卷上的这八个“点”可以见出,读卷官对于这篇策对文字的等级评定意见完全一致,既未见有欲嘉许超拔标“圈”或“点”的,亦未见有欲贬抑黜落标“直”和“叉”的,可知此卷在读卷大臣们看来,算得上是一篇文理通畅、中规中矩的文章,兼之书法可观,所以列在三甲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