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成吉思汗以及蒙古西征题材,在战争电影这个概念出现后,就成为了一个被翻来覆去拍摄的题材。2013年,中国大陆拍摄的《止杀令》,同样是以成吉思汗西征作为背景,并且还借用了非常有名的丘处机“一言止杀”的典故。但是这部电影在国内却并没有得到多好的票房成绩,那么《止杀令》究竟拍的怎么样呢?
▲《止杀令》
《止杀令》讲的是在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时,由于军中大疫,因此开始对死亡感到恐惧,便命令的自己的侍卫长汉人刘仲禄(历史上刘仲禄其实是成吉思汗的御医而非武官)前往文登昆嵛山,寻找当时的得道名道丘处机,请求他传授成吉思汗长生之道。不过丘处机并没有立刻答应成吉思汗的请求,而是表示要在文登求雨之后,才会动身。与此同时,丘处机拒绝了金国以及南宋的使臣,最后在文登大雨之后动身前往西域。在历经磨难之后,他终于到达,并且最终说服一路屠戮,让整个中亚生灵涂炭的成吉思汗下令禁止杀掠,班师回到蒙古草原。
▲电影中的成吉思汗
虽然在整个电影中,战争片占整部电影的时长比重并不是很多,但其质量,却绝对算得上是目前国内影视行业的上乘水平。尤其是电影中成吉思汗指挥大军进攻巴里黑(即今天阿富汗的巴尔赫),堪称是气势如虹。
▲电影中被成吉思汗大军围困的巴里黑城,可以看出蒙古一方所使用的攻城塔,而且这种半圆城垛的确是中亚风格
▲巴里黑远景,城门旁的两个巨大原型塔楼,是中亚地区常见的军事防御配置,由此可见导演在这一段的认真
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古城保存下来的中亚风格城门,其修建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后来一直在其基础上不断翻新加固。因此电影中的巴里黑城墙参考布哈拉城墙问题不大。不过在13世纪蒙古西征时期,中东还有中亚地区,使用更多的是方形塔楼,而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后来改造过的圆形塔楼。圆形塔楼结构,相对于方形塔楼,能够刚好的抵御大型投石机的,以及地道破坏的攻击。
▲描述13世纪蒙古军队围攻巴格达的细密画,其中巴格达城墙的塔楼都是方形塔楼,而非原型塔楼
同样还需要说一下的,是电影中的花剌子模人。被蒙古所摧毁的花剌子模苏丹国,其实原本曾是塞尔柱苏丹国的一部分,伴随着塞尔柱的衰落,花剌子模人最终从其统治下挣脱出来,并且很快又摆脱了西辽对其的控制。他们利用塞尔柱苏丹国的衰落,成功的控制了陆上丝绸之路,并一举成为几乎统治中亚和伊朗高原的辽阔大国。
▲巅峰时代的花剌子模苏丹国
在电影中,导演将花剌子模人复原成了比较刻板的中东穆斯林军队的形象,其实这个是比较有失偏颇的。因为在历史上,花剌子模人是中亚的一支突厥系民族,因此自身也带有着大量游牧民族特色。同时作为丝绸之路的控制者,其自身文化和武器其实也是相当多元。
▲电影中的花剌子模骑兵
▲现代复原的花剌子模骑兵,花剌子模人的铠甲风格,对于后来的蒙古骑兵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电影中的蒙古骑兵
电影中的蒙古骑兵,一个难能可贵的是,在《止杀令》中,出现了一些颇为简陋的具装骑兵。其实,蒙古高原上的游牧军团,其实从来都不缺人马皆批覆重甲的具装骑兵。不过另一个问题是,在《止杀令》中所出现的蒙古骑兵,所使用的铠甲大多是皮甲。这一点其实是与历史不符。因为通过不断接纳各地工匠,以及对西夏、金国还有中亚的战争,成吉思汗的军队很早就已经拥有大量的铁甲供军队使用,因此像电影中基本都是使用皮甲的形象就有很大的问题了。
现代复原的蒙古骑兵军团。蒙古骑兵最擅长的作战方式,便是将轻骑兵与人马俱甲的具装骑兵相配合。早期蒙古具装骑兵受到金国骑兵的影响较大,因此铠甲风格上也应是东亚风格的圆盔,而不是电影中中东风格的尖盔。
▲电影中出现的配重投石机
配重投石机出现在蒙古与花剌子模的战争中也是有些穿越,蒙古人最早使用配重投石机,其实是在宋蒙之间的襄阳围城战中,这时期主要使用的投石机应该是人力投石机。
▲电影中的床弩
严格来说,电影中复原的是双弓床弩。不过一个严重的问题是,电影对于床弩有严重的误解,实际上即使是双弓床弩,后一个弩臂也应该是和前弩臂相对摆放。
▲两弩臂相对的双弓床弩
总的来说,《止杀令》应该算得上是在国内目前电影行业中,所能够做到的比较惊艳的水准了,但是由于题材的限制,却未能将整个宏大的历史和战争的背景展开,因此不得不说是一件比较遗憾的事情。
最后是电影评分环节
毁誉参半的道具复原:2分
宏大的场景刻画,
但是对于宗教思想的表现不够深刻:3分
其中蒙语的对白给人的的历史感较强,
但是台词一些台词太过现代:3分
电影节奏整体较为平淡,
没有激烈的人物冲突:-1分
总分:7分
选择观看
本期要为大家推荐的,是日本2001年所拍摄的大河剧《北条时宗》,其中对于蒙古征日这个历史事件的再现,可以说是目前拍摄的最好的,因此强烈推荐。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时之沙,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