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有赖于“鱼米之乡”的成都平原,而成都平原能够如此富饶,是李冰创建都江堰的结果。因此,《史记》载:“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最早记载了李冰修都江堰,但他只写了“蜀守冰”,有名无姓,更无治水朝代。直到班固的《汉书》才在冰前缀一“李”字。而李冰治水的年代,在东汉末年应劭《风俗通》才提出:“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后世学者基本以此来推算李冰治水的时间。
不过,有很多学者通过研究有关文献资料发现,李冰实为春秋时期的“蜀守”,即古蜀国开明时期的首位国君鳖灵。
理由也很充分:
首先,《史记·河渠书》“于蜀,蜀守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里的“蜀守冰”非“秦蜀守冰”。《风俗通》将这里的“蜀守”就认为是“秦蜀守”,还首次为他加上一个姓“李”,很难服众。
其次,秦昭王时,战争十分频繁,哪里有人力、物力和时间去修建都江堰呢?
再次,秦灭蜀后的所有秦王与修都江堰都无法联系起来,因为没有史书记载此事,更无李冰是秦国臣子的记载。
要知道,秦国是十分重视有功之臣的。
最后,《尚书·禹贡》最早记载了离堆和二江,而该书编成的年代一般认为是战国初或中晚期,且秦灭蜀也是战国晚期,可见都江堰修建和李冰所处的时代应该先于秦灭蜀。因为只有这样,才解释得通《史记·河渠书》中的相关记载。
《史记·河渠书》将冰“于蜀”治水,和春秋时“于楚”、“于吴”、“于齐”的治水排在“西门豹引漳水溉邺”(前422 年)之前,可见蜀守冰治水应为春秋时期。
那么,怎么证明“蜀守冰”就是古蜀国开明时期的首位国君鳖灵呢?
要知道,在夏商周以及春秋时期,“守”指的就是国君。
然后根据《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相关记载可以推断出:冰“于蜀”治水的时间和鳖灵当政的时间基本吻合。
当然,绝大部分学者都反对此说法。
1974年,人们在都江堰发现了一尊东汉李冰石像,上有铭文:“故蜀郡李府君讳冰”,且石像冠服也属于战国时期秦国的,看来李冰为秦蜀郡守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不过,大家别急,这尊李冰石像是东汉水官文翁为测量水位而凿的,而首创秦郡守李冰之说的班固也是东汉的。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就是说文翁和班固都记载错了呢?如果石像早于班固一百年以上,那么,李冰真是秦蜀郡守了。
不管如何,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0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成都平原能够如此富饶,被人们称为“天府”乐土,从根本上说,是李冰创建都江堰的结果。所以《史记》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当然,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且历史上一直都有官方以及民间的祭典活动和祭祀活动,即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的庙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