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新说|“完美主义”不完美

我们常将“完美主义”视为一个人积极向上的体现,因为这样的人做事总追求尽善尽美。而研究表明,越是追求完美主义的人,越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完美“患者”大多年少

你会否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而心神不宁好几天?在学习、工作中你不会向别人请教,因为不想别人觉得你很弱?发着高烧、意识模糊的你也要坚持上班,只因害怕领导觉得自己懒惰?一旦有突发情况阻碍了工作顺利进行,你是否会责怪自己没有事先预测到这些问题?

如果以上的想法你占据了任何一种,那么你可能就是一位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是一种极度追求完美、不容瑕疵的想法。完美主义者会不惜一切代价避免错误,在付出诸多努力后仍然没有实现自己定下的目标时,会感到沮丧、焦虑、愤怒,会时常自我批评。

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的凯蒂·拉斯穆森教授指出,“完美主义”正逐渐成为一个普遍追求,多流行于年轻人之间,且多达五分之二的儿童和青少年都是完美主义者。曾有科学家调查了1989年至2016年的完美主义者群体,发现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大学生中,完美主义者人数呈显著上升的趋势。有人说,这一群体的日趋庞大,并不意味着人们变得越来越优秀,相反,完美主义使人变得更加消极,渐渐腐蚀了人的潜能。

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他们的行为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己的情绪。当他们失败时,他们不仅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失望,更为自己是这样的人而觉得羞耻。在他们的观念里,认为一个人如果足够完美,就不会失败,也就不会觉得羞耻。所以,为了避免“羞耻”的结果,他们总是不遗余力地追求完美。

完美主义的前因

完美主义者经常过度关注错误、觉得自己永远都不够好、自我约束标准极高,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想法的出现呢?现如今,一个人的身高、相貌、学习成绩、穿着打扮、是否上名牌大学、是否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这些都成了人们口中重点谈论的话题,难怪人人都倍感压力。如果一个人因为做得好才得到表扬,久而久之,他会觉得自己在得到别人认可时才真正地有价值。为了获得更多周围人的赞赏,他会把关注点都放在“对”上,再也无法容忍“错”的存在。“犯错可耻”这样的观念逐渐被内化,他开始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那么完美主义倾向也就此出现。

孩子的性格、爱好在极大程度上是受家庭影响,毕竟,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些家长会在孩子身上寄予厚望,甚至将自己年少时无法完成的梦想强加给孩子,将孩子经历的成功和挫折看成自己的。孩子肩负着这一重要的“使命”拼命努力,不想让父母望着自己满是希望的双眼变得黯淡无光。于是,孩子们变得害怕失败,拒绝失败,继而出现重大的认知失调,开始追求完美主义。其实,很多时候,父母“望子成龙”的想法表现得太过强烈反而适得其反。

完美主义可引发疾病

有人说,完美主义可以督促自己努力工作、好好学习,帮助自己更加关注细节,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追求完美有何不可?其实,完美主义也分两种,一种是“正常”的,一种是“神经质”的,它们最显著的区别是:在一件事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时,前者也会从努力的过程中获得快乐,而后者往往只会责怪和埋怨自己为什么不更努力一些。“正常”的完美主义可以成为一个人的优秀品质,“神经质”的完美主义却可能给你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月有阴晴圆缺”,世间万事万物总有缺憾,一味追求完美将只是一个无休止的恶性循环。这不仅妨碍你塑造良好人格、走向成功,还会引发一箩筐的疾病问题,例如抑郁和焦虑、自残、社交恐惧症、强迫症、暴饮暴食、慢性头痛等,甚至是早逝和自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记载,许多年轻人正被完美主义引发的精神疾病困扰,而这些问题也会反作用于完美主义,情况不容忽视。

大量的研究也发现,完美主义者极其容易产生自杀的想法。“不成功便成仁”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将失败视为一种灾难,自责、羞耻的消极情绪在心中久久徘徊不去,这甚至会导致他们采用自杀的极端方式来逃避现实。完美主义者的身心总是充斥着压力,即使没有压力,他们也会想尽办法给自己施压,致使自己常常不堪重负,这样的人往往还容易早逝。

不完美,才完美

无论成败,人人都应为自己曾付出的努力感到骄傲。完美主义者最缺乏的东西就是“自我怜悯”,这也被证明是防止焦虑和抑郁的有力手段。要试着相信“没人是完美的”、“自己尽力了就是最棒的”、“我们不能取悦所有人”,不要过分的自我苛求,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心态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件事已经耗费了你太多的精力,却还是没能达到你想要的效果,此时你不妨试着放手,说不定会豁然开朗。

但是,如果一个好不容易端正态度的完美主义者又碰上要求苛刻的长辈,估计会立刻被打回原形。一个接受“不完美”的环境,才是人类社会应有的样子。毕竟,时刻保持完美,是一件让人筋疲力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