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也有感情,不认同类,只认朋友

不同种鸟类之间的合作是很普遍的。一些鸟儿会在体型更大、更有攻击性的物种附近筑巢以吓阻捕食者;不同种的鸟类也会组成混群,形成寻找食物和保护领地的联盟,这些联盟有时可以持续数年。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伙伴关系并不在跨物种的特定个体之间存在。近期,一组研究人员发现,澳大利亚两个不同种的细尾鹩莺之间,不仅能“认识”属于其他种的特定个体,还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分享巢区、共同御敌。

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Allison Johnson博士说:“发现这两个物种的联系并不令人惊讶,因为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种类的鸟类混群。但当我们意识到这些小鸟只与特定的个体共享领土,并对陌生个体做出攻击性回应时,我们知道这是非常独特的行为模式。”

研究人员调查的对象是生活在澳大利亚的两种鸣禽:杂色细尾鹩莺和壮丽细尾鹩莺。这两种鸟的雄性都有着引人注目的亮蓝色羽毛。它们都以昆虫为食,在每年同一时间繁殖。它们是澳大利亚的留鸟,一生都生活在一个地方,占据着固定的桉树,领地范围也相对固定。这两种细尾鹩莺的领地时常是重叠的。共享领地的这两种小鸟会协作巡护领地,似乎也能知道那个属于不同种的“同居者”在干嘛。有趣的是,在这种守卫家园的战斗中,它们都不会为自己的同类“网开一面”。杂色细尾鹩莺会赶走陌生的同类和其他种的细尾鹩莺,壮丽细尾鹩莺也会做同样的事——它们只和相识的“同居者”分享领土。

这一点让动物行为学家非常困惑。因为壮丽细尾鹩莺和杂色细尾鹩莺在栖息地偏好和行为上非常相似,一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应该是竞争对手。“但正相反,我们发现这两个物种的个体之间存在着稳定的、积极的关系。”参与研究的Christina Masco博士说。

许多鸣禽可以根据每只鸟的独特歌曲,认出熟悉的伙伴。在这两种细尾鹩莺之间,这种识别是跨物种的。研究人员事先对这两种细尾鹩莺进行了监测,并录下了它们标志性的歌声。然后,他们用扬声器播鸣叫,模拟其他鸟类对领地的入侵,以观察领地主人对其他物种的“熟人”和“陌生人”的反应。他们播放了4组鸣声。一组鸣声来自30米外4个个体——这4个个体都与领地主人共享这片区域;一组鸣声来自临近领地的细尾鹩莺;一组鸣声来自相隔5个领地之外的细尾鹩莺陌生个体;最后还设立了对照组——鸣声来自这个区域常见的、对细尾鹩莺不造成威胁的红头鸲鹟。

实验显示,尽管属于不同种,壮丽细尾鹩莺和杂色细尾鹩莺都能分辨出那些和它们共享领地的鸟儿的歌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雄鸟对临近领地的邻居、陌生同类和红头鸲鹟的鸣叫都表现出警惕和攻击的行为,对“同居者”的歌声则无此类反应,显然并没有视其为威胁。这些小鸟通过与其他种类的“朋友”合作,获得了更多的觅食和育雏时间,能更好地繁殖后代。研究人员认为,对个体的识别能力促进了物种间的社会性,为更好的生存创造了有利条件。

科技工作者之家 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译:金言 审稿:Peter Wang 责编:南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