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西天取经,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唐高僧玄奘,唐僧取经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连孩童们都知道。
而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西行取经的法显禅师,要比唐玄奘早二百多年。无论其经历还是贡献,法显其实都不在唐玄奘之下,而且他还占据着“第一位”这个名号,却鲜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那是因为他没有成为像《西游记》那样的畅销书主角,《西游记》里面,唐僧有着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这样神通广大的弟子衬托着,又有法力无边的满天神佛和魔高一丈的妖魔鬼怪做配角,使得唐僧被众星捧月,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不过呢,法显名气不如唐玄奘也不见得是坏事,毕竟大师不是红尘中人,不染红尘虚名也好。再说了,《西游记》虽然使唐僧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吴承恩塑造出来的唐僧形象,却并不怎么受人欢迎,甚至还很惹人讨厌。小说使唐玄奘扩大和延续了他的影响力,但是同时也使他的真实性情和实力被掩盖。要想了解真正的唐玄奘,还是应该看他的日记《大唐西域记》。
法显与红尘的缘分非常浅,他的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亡,父母担心他也会夭折,便在其三岁的时候送到佛寺当了小和尚,祈求他能够得到佛的保佑。十岁时,法显父亲就去世了。叔父考虑到他的母亲寡居难以生活,便要求他还俗。法显这时对佛教的信仰已非常虔诚,他对叔父声称自己不是红尘中人,并不是因什么人而出家,也不会因为谁而还俗。叔父便没有再勉强他。不久,法显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回去办理完丧事,此时更加心无挂碍,丧期刚满便还寺继续修行。
法显3岁时从宝峰寺出家做沙弥,20岁受比丘戒。学习佛法的过程中,他时常慨叹经律残缺不全,立下誓愿要前往天竺求法取经。六十五岁时,法显终于下定决心,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前往天竺。同行数十僧侣,遍历北、西、中、东天竺,历尽艰险困阻,获得《摩诃僧祗律》、《长阿含》及《杂藏》等数十本经律的梵本。
游历三十余国,当法显由海路回国时,时间已经过去了14年,同行的小伙伴们,或客死异国他乡,或留在当时佛教昌盛的国家修行,只剩下形单影孤的法显独自携带很多梵本佛经回国,于义熙八年到了现在的山东青岛崂山,法显第二年秋天又到达晋都建康。在道场寺同佛陀跋陀罗、宝云等高僧一起翻译经律论。并撰写历游天竺记传,也就相当于自己旅游日记的《佛国记》 。
法显回到祖国时已经七十八岁。在这十四年中,法显跋山涉水,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西天取经,是否如《西游记》描述的那般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就说这个法显吧,经历恶劣的自然气候环境,险山恶水,地震冰雹雷电海啸泥石流就有数百次之多,真正是九死一生。至于有没有妖魔鬼怪呢?前往天竺取经,途中曾穿越过流沙河。法显在《佛国记》中记述,他们由敦煌太守李皓供给,渡流沙河。沙河中多有热风恶鬼,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渡处,则莫知所以。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而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对流沙河亦有记载,“时闻歌啸,或闻鬼哭,视听之间,恍然不知所至”。
玄奘的弟子彦棕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载:玄奘来到瓜州,准备继续西行,当地一个粟特商胡老翁对他说,“西行道路险恶,流沙河又辽阔,中间多有热风和鬼魅”。劝他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要冒险。
看来流沙河并非《西游记》所杜撰,而且真实情形似乎比小说更加凶险。
《佛国记》记录,法显取经途中,类似流沙河这样恶劣的地方不下于五六百处,可见西行取经之艰难困苦之一斑。
本文来自知历史工作室原创作者/不文
知历史工作室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