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定安史之乱中,为什么这个地方的节度使功劳最大?

公元755年,大唐王朝爆发安史之乱,从开元盛世一下子到了军阀混战的时代,内不能号令藩镇,外不能御敌吐蕃,中晚唐时期可谓内忧外患。但是,大唐帝国最终还是剿灭了这场动乱,除了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外,靠的是唯一能与安史叛军相抗衡的朔方军。

朔方节度使是唐朝前期设置的边境十节度经略使之一,在安使之乱以前诸藩镇中,它与范阳节度使堪称最为强大的两个藩镇。而范阳节度使就是安禄山。

《旧唐书·地理志》载:“朔方节度使,捍御北狄。”可见,唐朝设置朔方节度使的目的就是抗击北方入侵的外族。其创始人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公元722年(开元十年)四月二十二日,他任命兵部尚书、宰相张说为首任朔方节度大使。

不过,其历史要追溯到武则天时期。据《资治通鉴》载:694年(延载元年)三月初一,武则天“更以僧怀义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率“十八将军以讨默啜,未行,虏退而止。”朔方军首次出现。而朔方军军部,就是塞北名城灵州(又名朔方),其统帅名称由开始的薛怀义称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后又改称“朔方军大总管”,至张仁愿任朔方道大总管时,朔方军就成为大唐帝国的正规军了。

朔方节度的辖地和朔方军的建制是怎样的呢?

据《旧唐书》卷三十八志十八《地理志》载:“……统经略、丰安、定远、西受降城、东受降城、安北都护、振武等七军府。朔方节度使,治灵州,管兵六万四千七百人,马四千三百疋,衣赐二百万疋段。经略军,理灵州城内,管兵二万七百人,马三千疋。丰安军,在灵州西黄河外百八十里,管兵八千人,马千三百疋。安远城,在灵州东北二百里黄河外,管兵七千人,马三千疋。西受降城,在丰州北黄河外八十里,管兵七千人,马千七百疋。安北都护府治,在中受降城黄河北岸,管兵六千人,马二千疋。东受降城,在胜州东北二百里,管兵七千人,马千七百疋。振武军,在单于东都护府城内,管兵九千人,马千六百疋。”

实际上,朔方节度使的设置是正确的,历代镇将如张说、王睃、王忠嗣等,多次击退突厥、吐蕃等外族侵扰,保卫北方安全,累立战功。

此外,在平息内部叛乱方面,特别是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以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统领朔方军,对平定叛乱起到关键性作用。

安禄山造反之前,原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因是安禄山近亲被撤换,由朔方右厢兵马史、九原太守郭子仪接任节度使。

随后,郭子仪亲率朔方军主动出击,先后收复潼关、蒲州、永丰、咸阳等失地,随后又收复京师长安。游击太子李亨这才敢登基做皇帝,这就是唐肃宗,其登基的地方正是朔方军“军部”---灵武(朔方)。自此,安史叛军对朔方军既恨又怕。

天宝十五年十月,朔方军再次乘胜追击,在今河南陕县一带大败安禄山之子安庆绪部,迫使其残部渡黄河逃回安阳;郭子仪列队进入洛阳,洛阳民众箪食壶浆夹道欢迎王师归来。

朔方军接连收复长安、洛阳,极大的鼓舞了唐军士气,统帅郭子仪战功赫赫,被封司徒、代国公、食邑千户。

不久,郭子仪入朝谢恩,肃宗以罕有规格接待他,并抚着郭子仪的背部感叹道:“虽吾之国家,实由卿再造”!

然而,李光弼部却惨败于邙山,鱼朝恩督帅之军被叛军击溃于陕州。河中军哗变,叛军杀死主帅李国贞;太原军闹饷哗变,乱军杀死太原节度使后溃散。

肃宗担心哗变军队与安史叛军合流,再次起用郭子仪。

郭子仪来到绛州后,迅速擒拿杀害李国贞的主谋王元振等,然后宣布只杀兵变主谋,其他概不追究,并将王元振等人当众正法。太原主将章云京获知,也效法郭子仪诛杀叛军主谋,军心稳定。

宝应二年,唐朝借回纥兵平叛,史朝义兵败自缢身亡,“安史之乱”结束。但藩镇割据的局面已形成,为大唐埋下灭亡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