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铃:暴跌后仅有8倍PE,趣店为何还在跌跌不休?

文|曾响铃

来源|科技向令说

趣店又出事了,5月21日2018Q1财报中,业绩指标几乎全面下跌,其中线上消费金融服务交易总额153亿元,同比下降8.1%;活跃消费金融用户410万,同比下降13.9%;放款笔数1090万笔,同比下降44.6%。

最重要的是,相对于2017Q4,2018Q1的3.16亿净利润已经大幅下降41.5%。

后果几乎是灾难性的,财报当天股价暴跌16.46%,第二个交易日继续跌4.07%。目前,千亿梦想的趣店市值勉强守住30亿美元,刷新上市以来的新低。

投资者谩骂中,趣店跌跌不休早有征兆

纯粹从股市技术角度考量,趣店这次暴跌早有征兆。

1、财报成“往下突破”契机

破发并暴跌后趣店股价一直萎靡不振。今年3月趣店曾有小幅升高,但无法突破压力线,随后阴跌不止。这种形态的股票明显缺乏上涨的动能,对积极的消息(例如业绩上涨)不敏感,而更容易受负面消息的刺激。

财报出炉后,趣店刷新了股价的新低,用行话讲,是“突破了此前的整理区间,再次往下寻找空间”,用大白话讲,是跌破了心理防线,后边什么都有可能了。

图:趣店IPO后股价日K线(来源:通达信)

A股市场知名垃圾股中安消其走势与此类似,负面消息(财务报表造假,粉饰业绩)刺激后开启暴跌模式。

图:ST中安(原中安消)股价走势典型区间(来源:通达信截取)

某种程度上,趣店的横盘整理已经给予投资者充足的时间准备,就算不是财报表现不佳,其他负面消息也够股价喝一壶的了。

2、千亿梦想未实现,各种减持先来了一波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31日,包括杜力、KunlunGroupLimited、曹毅在内的第二、三、四大股东共减持9.38%,共计497.82万股、4769.12万美元。而这次财报同时披露,“由于个人原因,董事李世磊和曹毅已经向董事会提交了辞呈……”先抛再跑,套路简单粗暴,对趣店而言却略微有些讽刺。

向来大股东减持的股票,都代表着公司或行业到了天花板,没有更多盼头。罗敏的梦想是千亿市值,股东们这时候就跑了,未免让千亿显得尴尬。

而不仅大股东抛售减持,机构们也早都布局撤离。就在暴跌前几天趣店股价还在微微上涨时,机构们就已经在离场。

图:5月9日-5月17日趣店机构持仓情况(来源:同花顺ifind数据)

时间看的更长远些,同花顺机构报告显示,2017年11月底机构对趣店的卖空率从1.61%迅速提高到了4.29%,在1月31日达到最高的6.06%,并且一直到现在都保持低换手率的5.5%左右的卖空率,市场长线看空的机构偏多。

而颇有意味的是,趣店大股东之一昆仑万维5月23日发布公告,表示已经授权其管理层“择机处置”持有的趣店5560万股的股票,暴跌后弃船的心思昭然若揭。而这,可能仅仅会是暴跌后新减持潮的开始。

3、长期低PE,互联网公司“享受”金融公司待遇

金融属性上市公司讲故事空间是有限的(基于已有资金资源的、被监管限定的杠杆倍数),市场不会容许过高的估值,由此大型银行股、证券股通常只有很低的PE。

而阿里、腾讯、Google、Facebook这些企业因为非杠杆性可以带来不限时间、不限次数、不限内容的业务可能,如1亿客户1人一天支付10元就是10亿,没有上限。

因此,在PE方面,阿里51倍、腾讯40倍、京东277倍都被视作正常。但同样是搞“互联网”出身的趣店,目前PE只有8.61倍。作为互联网公司,趣店却在享受着金融公司的市场眼光和待遇,股价长时间难以再往上走,反而容易不断下探(金融企业3-8倍PE)。

Q1财报或许只是下跌的开始

脱离技术层面,业绩上看趣店同样不容乐观。

1、全面下跌的业绩,“环比”比“同比”可能更真相

对瞬息万变的互联网行业来说,看“环比”可能比看“同步”更有说服力,更能直观反映业绩持续走向。综合趣店往期财报进行环比,尤其是与2017Q4业绩对标,除了上文净利率41.5%的环比下降,会发现趣店的情况可能比财报披露的更糟糕一些。

图:趣店环比数据(来源:财报综合)

可以看出,环比数据上,趣店各指标下滑(逾期是升高)速度有点触目惊心,比舆论中仅讨论的财报同比数据显然更严重,这可能更值得市场关注。

此外,单独拿出互联网金融最重要的两个指标借款人与利润率,发现趣店呈现典型的“后劲不足”的特征。

图:活跃贷款用户数及季度净利润环比对比(来源:财报公开数据整理)

先高后低是业绩增长乏力的典型表现,趣店的数据下滑呈现出一定的系统性特征,很可能并非财报中所说的那样,只是短期、可控的下跌。

2、“偿还周期”让趣店“峰顶IPO,谷底谋生”

从上述数据也可看出,趣店上市时的10月正好是2017Q3结束趣店各项指标达到巅峰的时期。某种程度上,趣店是在“最美好的年纪”去IPO,之后业绩不断下跌,不能持续下去。

只有峰值没有持续性的业绩特征,可能与高利率带来的偿还周期与再购买问题相关。

从欧美“PaydayLoan”延伸而来,趣店同样是以低收入、非信用卡覆盖人群为主要目标,虽说没有欧美高达391%年化利率那么夸张,但据“云媒体网”实操后得出的结论,趣店分期或现金贷实际年化利率也高达42%。

如此高额的利率,其结局就是“偿还周期”导致的低复购率问题。用大白话讲,趣店面对的资产能力不强的用户对高额利率的承受力亦有限,借完款后背负巨额利息的用户很难再行借款,在一个偿还的周期(与用户有限的收入周期相关)内,不会再复购趣店的金融服务。

也因此,趣店的超高利率不只是通常讨论的在道德和法理层面存疑,也给自己挖了个深坑。

3、大白汽车中规中矩,也平淡无奇

必须承认,转型做汽车金融是趣店一个不错的决策,这个市场潜力大、群体稳定、需求强烈,抓“三四五六线”城市的策略也避开了市场锋芒。

趣店大白汽车项目当季销售型融资租赁收入5.45亿元,已经累计交付车辆6608辆。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大白汽车已在全国各地开设了175家线下自营门店,招募了超过660名员工。毫无疑问,大白汽车闯出了一片天地,目前其进展也符合一个正常的汽车金融项目应有的样子。

只是,按照财报所言,大白汽车仅占据趣店一季度总促成贷款的3.5%左右,微乎其微。中规中规但毫无惊喜的大白汽车,恐怕难以独自撑起趣店梦想。而且,财报里时间已经过去了25%,大白汽车的任务才完成全年10万辆的6.6%。

至少,先把10亿小目标完成,再来谈大梦想也不迟。

4、蚂蚁金服的态度,是随时会炸的“不定时炸弹”

去年11月监管风暴之中,趣店最大流量来源蚂蚁金服态度变得有些暧昧,舆论一度爆出部分用户无法在支付宝中找到来分期的现象。虽然支付宝予以了否认,但它与趣店的联姻似乎并不稳固。一方面蚂蚁金服仅位列趣店第五大股东,另一方面花呗借呗亲儿子又与趣店业务高度重合。

更重要的是,蚂蚁金服正在寻求IPO,其估值一度炒上了1500亿美元,阿里系对其寄予厚望。如此庞大的金融科技帝国是否愿意被30亿美元的趣店闹出的各种负面牵连,是否会弃子保帅存在很大的疑问。

当然,这一切并未发生,只是对趣店来说,隐患一旦变成明患,结局可能是毁灭性的。

形象运营不足,趣店一再错失挽回市场表现的机会

趣店之所以一直成为热点、一直是众矢之的,除了裸贷等价值观问题,与其略显糟糕的外部形象运营也有直接关联。

移动互联网造就的信息传播速率让公关运营变成了资本市场股价涨落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互联网热点事件呈现出关注度峰值越来越高、但持续时间越来越短的特征。某种程度上,处在风口浪尖的品牌,在热点事件面前如果把握不好PR的分寸,选择沉默,等风声过去也未尝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趣店就栽了不应有的跟头。IPO时,民间对趣店“是否存在诱导式借钱、利润是否过高、是否存在违规经营和保理催收”表达各种怀疑,在汹涌的舆情面前,作一些理性的官方回应走走过场,也许事情很快就过去了,偏偏高调的律师函以及《趣店罗敏回应一切》横空出世,后者口语式表达被人抓出一堆毛病,又来一轮负面热点,最终变成了PR的反面教材。

与股价相关的除了PR,还有IR(InvestorRelations),但趣店似乎做得也不好。

2017年11月,首份IPO后亮眼财报出炉后,当日股票甚至小幅下跌,随后8个交易日下跌超过40%。IR工作倒底做了什么、是否尽到责任不得而知,但机会错过后,投资者热情很难有再次被点燃的可能,长期10倍PE横盘,存在感越来越低。

因此,靠从前的老故事趣店股价可能已经没有太多向上的空间,急需要通过新故事改头换面,至少要被市场当做一个高成长的互联网股票而非屡屡陷入麻烦的金融股票。

罗敏曾说,趣店要从“信用中介”转向“信息中介”,要做轻资产模式,这或许趣店新故事的尝试。但是,目前的趣店,可能仍然难以从金融属性强于互联网属性和金融科技属性的企业形象中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