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布里斯托尔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揭示,其实我们对长颈鹿的行为和生态所知甚少。通常,我们认为动物种群规模会随着捕食风险增加而增加,因为更大的群体会降低个体被捕杀的风险且有更多的“眼睛”发现潜在的危险。在这项研究中,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生Zoe Muller发现,对长颈鹿来说,事实并非如此。它们的种群大小并不受捕食者的影响。
这项研究揭示了长颈鹿的种群行为在应对多种因素时的差异性,例如捕食风险、栖息地类型和个体特征。
栖息地类型对种群大小有一定的影响,但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成年雌性的行为,当有幼崽时,它们会处于比较小的种群中。这周发表在《动物学》杂志的这一研究也首次证实,之前认为来自大种群的雌雄长颈鹿会共同照顾幼崽的流行说法是错误的。
过去的30年,长颈鹿种群数量下降了40%,现在认为,野生长颈鹿个体数量少于98000只。由于野生个体数量下降迅速,科学家最近已经将长颈鹿列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单中的“易危”物种。
“将长颈鹿列为‘易危’物种是非常有价值的,需要有更多的研究来了解它们在野外遭受到的威胁和挑战。”Zoe Muller说。
这项研究在东非进行。下一步,研究者将在非洲其它地区重复他们的研究,探索是否在其它长颈鹿种群中也存在相同的效应。
本文由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译:Sky 审稿:三水 责编:南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