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金时期,满洲八旗军队便普遍装备弓箭。徐光启的奏折中说,后金的铠甲坚固,明军的远射火力很难对后金士兵造成杀伤。而作战时,后金步兵往往冲锋到距离明军只有五步时发箭,专射明军的面部和两肋,中者大多立毙。
入关后,清军虽然依旧重视弓箭,各地的清军都设有弓箭兵编制。根据驻地的气候、地理、作战需要的不同,各地的弓箭兵的人数和编制情况也有区别。
但随着鸟铳的普及,弓箭的地位逐渐开始下降。雍正帝曾经下诏说过,鸟铳“冲锐折坚, 最为便利”,尤其适用于山林密布的省份,而地势平坦的内陆省份适合使用弓箭。如山东地区的弓箭兵占军队人数的30%,山西地区的弓箭兵占60%,而地处西南的云南、贵州地区,弓箭兵的比例仅为20%。整体来说,清朝建立后,弓箭手的比例逐渐下降,相应的,鸟铳手的比例逐渐上升。
皇朝礼器图式中记载了清军装备的各种弓箭,这些弓大同小异,均为筋胶合制的复合弓,弓胎为木质。不同阶层使用的弓的弓胎材质也不同,皇帝的弓用桑木做弓胎,宗室的弓使用桦木做弓胎,职官兵丁的弓用榆木做弓胎。除了弓胎材质不同,不同阶层的弓在细节和装饰上也都各有区别。
▲括
清代评判弓力的单位为“力”,一力为九斤四两(一说九斤十四两),一般的弓弓力在5力到7力之间,十一力已经属于硬弓了,也有三力的轻弓。武科考试时也有开弓的项目,武科弓分为三个级别,分别为十二力、十力、八力,考试时,考场上另外还会准备六具硬弓,分别为十三到十八力,以备力大的举子使用。皇朝礼器图式中记载了70种箭,这些箭的箭杆为杨木或者桦木制作,箭羽多用雕翎。70种箭里,有4种为弩箭,其余66种箭矢均为弓箭。
根据用途,箭支可以分为礼用、军用、猎用三类,66种箭里,有如下几种军用箭。
梅针箭,箭杆以桦木制成,长二尺八寸,杆首包黑桃皮,末端裹黑桦皮;箭镞长三寸二分,宽四分;箭羽为黑雕翎,羽间和括都髹朱漆。梅针箭的箭镞尖锐,穿甲能力强,是常用的军用箭只。清代不同级别的人使用的箭也不同,如宗室使用的箭称“亲王以下箭”,职官兵丁的箭称“职官兵丁箭”,这两类箭虽然也有固定形制,但箭镞形制不定,可用鈚箭也可以用梅针箭。
▲梅针箭
除了普通的梅针箭,还有一种齐梅针箭,这种箭的形制与梅针箭基本相同,但镞首齐平无锋,这种箭可以射穿锁子甲。
图式中还收录有一种厄鲁特梅针箭,箭杆以杨木制成,长二尺九寸,杆首包黑桃皮;箭镞长一寸九分,宽四分,后部微短;箭羽为黑雕翎,括髹朱漆。厄鲁特梅针箭的特点是可以射的比较远,康雍乾三朝长期同厄鲁特蒙古作战,这种箭的形制应该也是从敌军处获得的。另外还有一种枪头箭,箭杆以杨木制成,长二尺九寸,杆首包黑桃皮,末端裹白桦皮;箭镞长三寸,宽四分,为枪头形;箭羽为黑雕翎,羽间和括都髹朱漆。
▲枪头箭
作战时,难免会有物资不足的情况,后金起兵时地盘仅有东北一隅,物资更是贫乏。自古至今,军队在缺乏金属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更改箭镞的材质,因为箭镞属于消耗品。图式中记载有一种角头箭,形制与枪头箭类似,但箭镞形状与梅针箭相似,不过材质是角。这个角是牛角还是鹿角就不得而知了。这种角头箭,有可能便是清军当年物质贫乏时代留下来的形制。
弓箭在保存时要注意防潮,否则性能便会下降。当时的人为了提高箭杆的耐潮能力,制造出一种火燎竿箭,这种箭的形制与枪头箭类似,但箭镞长度为二寸二分,这种箭的箭杆用火烤过,因此耐潮湿。除了上述这些箭,图式中还记载有遵化长鈚箭和索伦鈚箭,从名字上看,这两种箭可能都是地方上的特殊箭型。
▲鈚箭
遵化长鈚箭,箭杆以杨木制成,长三尺,杆首包黑桃皮,末端裹白桦皮;箭镞长三寸五分,宽四分;箭羽为黑雕翎,括髹朱漆。这种箭虽然名为鈚箭,但实际与梅针箭外形相似,穿甲能力较强,除了军用之外,侍卫们也使用。
索伦鈚箭,箭杆以杨木制成,长二尺九寸,杆首包黑桃皮;箭镞长二寸八分,宽五分;箭羽为花雕翎,括髹朱漆。索伦鈚箭的箭镞为鈚箭形制,但稍微狭窄一些,除了军用之外,还能用来射熊和野猪。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滚滚,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