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了解过,实验室也可以造出肉,也就是俗称的人造肉。但是对于这些人造肉,人们的争议也是很大的,一方面怀疑它能吃不?还有一点就是它到底属不属于肉类呢?
此前有报道说,今年一些国家的人造肉要上市了,比如澳大利亚和美国,这时候政府就要面临一个问题了,你到底给这些人造肉一个啥样的名分?
美国牛肉生产者协会于今年 2 月向美国政府提交了一份请愿书,倡导对“牛肉”和“肉”进行法律定义。
这些牛肉生产者们强烈倡导把人造肉和人工合成肉排除在肉制品之外,想想看,人家农民养了一年的牛产的肉怎么可以跟你们这些人造的混为一谈呢?
所以他们要求给人造肉打上标签,然后给自己养的牛产出的肉也标上“以传统方式获得的动物组织或肉”。这完全可以理解啊,就像转基因和非转基因食品也得标上标签一样。
实验室培育肉类的兴起
咱们再来看看培育实验室肉类的公司是咋个说法,无疑肯定是宣称自己的产品有种种优点,其中最大的优点就是瘦肉比例很高,有利于身体健康。
由美国主要肉类加工商泰森食品公司(Tyson Foods Inc)提供部分资金支持的孟菲斯肉制品公司(Memphis Meats)如是说:我们在开发一种用动物细胞培育真正肉类的方法,无需养殖和宰杀真正的动物。
这些创业公司都说自己干的是件神圣的事,是一种新颖的养殖形式而非单纯人造肉,所以说他们搞出来的肉属于“清洁肉类”(clean meat)。
他们说这些肉类与今天人类吃的大米、牛奶、番茄、肉类和西兰花没有什么不同。还称,所有食品都是经过了人类的密集干预的,不然没办法流入市场。
但最讽刺的是,他们还不得不极力渲染其培育肉类过程的新颖性,这样才能吸引观众和投资者的目光,以获取专利。
在实验室中培育肉类的过程与饲养、屠宰动物是截然不同。培育肉类的过程首先是将来自供体动物或胚胎的干细胞浸没到生物反应器中的血清里,这种血清通常来自死牛的胎儿。
为了从实验室培养的细胞中培育出动物肉,研究人员需要用到几项技术,例如理论上可以利用 3D 打印技术打印出实验室培育的肉类,使其不仅具有多维形态,还包含脂肪和血液。
虽然现在人造肉技术并非那么成熟,但是因为这种创业公司越来越多,而且培育成本逐渐降低,所以他们鼓吹人造肉在三年内就可以上市。
澳大利亚实验室培育的肉类
咱再来说说澳大利亚,这个国家是被迫进口实验室培育的肉类的,因为贸易条约的限制,所以澳大利亚将不得不进口实验室培育的肉类,以及 3D 打印肉类,含有人造肉的“食品墨水”墨盒等产品。
但是这些进口人造肉类一定要经过澳大利亚食品标准部门的各种检验,合格了才能走上人们的餐桌。
在澳大利亚,肉类被定义为“任何动物被屠宰之后的全部或部分躯体”。所以必须得符合这个定义才能叫做“肉”。
而培育实验室肉类的公司并不想让其产品符合“肉类”的法律定义,原因在于他们主打“无受害动物”,靠这个提升卖点,博取人们的道德关注。
问题是,我们上面提到过,实验室培育肉类需要使用从牛的胎儿血液中提取的牛胎血清,而血清来自于死去的牛胎,这么说来这种血清的合成肉就满足了“肉”一词的法律定义,可以被标记为“肉”。
这么看来,那些打着“无受害动物”旗号的公司来销售自己的产品是可耻行为,误导消费者,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含肉”或是“不含肉”,都有风险
现在对实验室培育的肉的审查标准越发严格,所以是不能随便贴上“肉”的标签的。
就比如说,伴欧盟、美国和澳大利亚奶制品行业施加压力,禁止以植物为材料的乳制品使用“乳”或“奶”等标签。
但是你要说它彻底不含肉也不对,一贴上“不含肉”的标签,消费者就会理所应当的认为这里面没有任何的肉类成分,事实是这样吗?
所以现在这个问题就很难搞,一些公司于是想出了一些模糊词汇,诸如“用动物来源的细胞培育的肌肉”或者“来自牛骨骼肌肉,通过生物合成培养的分离细胞”。而且,在澳大利亚,食品标签上须标明制造商的名字。
看看一些公司的名字,就能发现,他们在处理肉这个敏感词汇的时候很是小心翼翼,比如 MosaMeats、SuperMeat 和 Memphis Meats。
在不引发任何法律问题的情况下,实验室培育的肉类标签上使用这样的公司名称,会让消费者认为实验室培育的肉类和传统肉类是一样的。
密苏里州通过法案
近日,密苏里州在两党支持下正式通过了法案,法案规定实验室培育的肉不能算作“肉类”。这也让密苏里州成为第一个将人造肉和真正肉类区分开来的州。
四月份,法国通过了一项法规,禁止非肉制品使用肉类或肉类相关标签,
以现在的趋势来看,澳大利亚在未来几年也将会出现呼吁张贴强制性标签以区分实验室肉类和传统肉类的游说活动。
但与美国不同的是,澳大利亚的游说活动很可能不会抵制在实验室培育的肉类上贴“肉”的标签,更有可能把重点放在让消费者知道他们的肉是实验室培育的还是农场生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