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在毕业典礼上真诚感言
“我今天讲的基本都是我在培养孩子方面的一些失误”,“我觉得美国的教育的确是最先进的,而且也是现在美国是世界老大的原因。然而在接受这种教育的时候,我们做好准备了吗?我现在反思,我在这方面的准备得非常不好。”——瓜妈的话
这几天一篇名为《妈妈在伯克利毕业典礼上说:这四年我孩子没有适应伯克利,伯克利也没有记住他》的文章,又把“留学生活适应”这个话题聊的异常火热。
令人称道的是,这位叫做Connie的妈妈在参加儿子毕业典礼之前,非常智慧而又理性的将孩子在美国加州伯克利世界顶级名校留学四年、但却没能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提升自己的原因,而引发的感悟和反思坦诚的与大家分享出来。对于即将要送孩子留学的家长来说,对于孩子的未来规划和人生设计,此文引发了一个值得深思及探讨的话题。
今年5月14日,是伯克利的毕业典礼。Connie妈妈在飞往伯克利参加儿子的毕业典礼之前,在妈妈群里做了下面的真诚分享。她说:“我今天讲的基本都是我在培养孩子方面的一些失误。”
“我觉得我孩子没有体会到伯克利的好处;我孩子原来吹萨克斯,大学时候也带去了,但四年一次也没有吹过,我觉得这四年我孩子没有适应伯克利,伯克利也没有记住他。”
妈妈的话振聋发聩。“美国的教育的确是最先进的,而且也是现在美国是世界老大的原因。然而在接受这种教育的时候,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我今天讲的基本都是我在培养孩子方面的一些失误。
其实到美国去留学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儿,我觉得留学大概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留学前的学业和申请的准备,第二部分是在美国的学习和毕业后的发展。
世界顶级名校加州伯克利。(图片来源:精英特)
我孩子现在伯克利读大四,5.14毕业典礼。他学的大专业是生物,具体专业是免疫和神经科学,他准备申请医学院,准备考MCAT。
大家知道,在美国申请医学院是非常难的,申上以后据我所知接下来大概还有四个考试;MCAT整整考7.5小时,孩子早上7:50进去,吃的也没有准备,哪知道中间不能出来,一直考到下午才结束。
那么在留学前的学业和申请准备我觉得我是做得相当不错的,申请做得应该是相当优秀的,但出去以后的学习我觉得就完全处于一种失控状态。
我记得4年前,2012年10月份,我去开家长会,发现孩子不像入学时那样兴奋了,似乎也不像原来那么阳光(平时很阳光的孩子),他主要给我抱怨两件事:
第一是他不该去读伯克利,因为孩子出国前就想好要学生物专业,未来想考医学院,当临床外科医生,但我当时非常武断,让他选择了伯克利,他给我抱怨的主要原因:第1点他在伯克利GPA不高,他说如果我要去文理学院,GPA可能会比较高。他的GPA只有3.5,按说生物非常难,有75%的孩子都读不下来,按说3.5也不算低了,但如果申请医学院,就远远不够了,一般都要3.8~3.9,但因为在伯克利竞争比较激烈,所以他的成绩不高。(当时还有一个文理学院录取了他,半奖)。
当然了,这也是他为自己成绩不高找的一个借口,但也说明了一些问题,第一个失误呢,我觉得大家在选校的时候,要认真考虑孩子的想法,听孩子的意见,选择一个比较适合他未来发展的学校,而且最好能早定专业,对孩子未来发展会好一些。
第二个失误呢,就是我去开家长会的时候,孩子给我讲“伯克利的老师不会讲课”,没有教材,整天都是需要自己上网查资料;老师上课什么都不讲,比如一节课叫“人体感知”课,老师就拿铅笔挨个扎孩子手心,然后要求回去写一篇文章。还有一个教授挺有名的,就每个周四在学校主通道上示威游行,孩子觉得不理解,说“这个教授是怎么回事儿啊,他有什么想法啊”,但他也没有说去了解一下,问一问。
这说明什么呢,其实伯克利是一个相当优秀的学校,本科公立排名第一,那么,如果孩子认为不适合他,一定有他自身的一些原因,其实,我当时和大家的想法一样,在留学之前,觉得学业和申请非常重要,但对于之后的毕业打算在去念书的时候考虑并不是那么多。
伯克利,我可以给大家大概说一下,言论自由的发起就是在伯克利,他实际上是孕育了一种嬉皮文化,《毕业生》的背景就是在伯克利,它实际上一种多元化,学术为主,甚至专门有一栋楼,就是大三大四孩子给低年级孩子讲课。伯克利是一所非常优秀的大学,有72位诺奖得主,它也没有清规戒律,教授就是大学,教授决定授课内容,甚至有诺奖得主给大家上课。
我孩子原来吹萨克斯,大学时候也带去了,但四年一次也没有吹过。(图片来源:精英特)
那么,这样一所学校,我孩子就说人家教授不会讲课,其实我孩子学的这个专业,在世界排第八,但我觉得我孩子没有体会到伯克利的好处;我孩子原来吹萨克斯,大学时候也带去了,但四年一次也没有吹过,我觉得这四年我孩子没有适应伯克利,伯克利也没有记住他。
我孩子大一的时候住学校宿舍,当时舍友是两个美国孩子,其实他当时走的时候的想法是要融入美国社会,但到大二的时候,搬出宿舍以后,他还是和中国人合租了。他原来的美国室友,两个学生都参加兄弟会,每周五到周日都在外面玩。他就说这两个外国孩子比较“二”,但就这两个比较“二”的孩子,一个入学的时候AP英美文学考到5分,另一个还经常和我孩子讨论哲学,问老子、孔子等一些事情。
通过这件事,我的感觉就是其实他没有接受美国的价值观,他根本不了解美国社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然后他在大三大四回国的时候又面临国内的一些情况。
他在国内,有次开车遇到有人碰瓷,讹他500元,他也看不惯,一方面,他了解一些美国的东西,但另一方面他的思维又不完整,他又不能非常理性地看待这些差异,所以,就像他自己说的,在伯克利四年非常孤独,不快乐。我说,蓝天白云海岸多美啊,早上跑跑步,但孩子说天天学习到凌晨2-3点,这些都享受不到。
孩子说天天学习到凌晨2-3点,这些都享受不到。(图片来源:精英特)
孩子在美国养了两只猫,因为孤独。而且我了解国外大多数留学生最终也是和中国人在一起,而且大三大四就纷纷开始处对象,陷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其实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第一代移民很辛苦,我觉得这辛苦的关键的就在于他们对美国的价值观不理解,而且很多也看不惯,所以我孩子现在不想留在美国,研究生准备考悉尼医学院。
我觉得美国的教育的确是最先进的,而且也是现在美国是世界老大的原因。然而在接受这种教育的时候,我们做好准备了吗?我现在反思,我在这方面的准备得非常不好。
我觉得这种准备不是说考托福、SAT,送到美国名校就完事儿了,也不是大家所担心的语言适应问题,我觉得这种准备除了价值观以外,最主要的是思维。这种思维是什么呢?
孩子4年前出国前,我们请了纽大的教授来给他们上课。当时想的是因为写作在国外挺困难的,文科课程难度大,于是请教授来讲,教授开出30多本文学书单,很多都没有看过,我也有些没有看过,孩子更多没有看过,于是赶紧补,就发现他的思维很幼稚,很多都看不懂,比如《红字》这本书,他根本就不能理解。他的理解仅限于好人和坏人,非常幼稚。
我那时候就发现孩子的思维跟不上,因为国内高中的孩子普遍阅读量跟不上。当时还抱着侥幸的心理,想着反正是学理工科嘛,我们就靠技术吃饭,有没有思维无所谓,但这4年下来,我对孩子的了解或者他的表现我觉得孩子的思维不行,他这方面太欠缺了,孩子从小我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其实这种准备就是阅读。
他这方面太欠缺了,孩子从小我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其实这种准备就是阅读。(图片来源:精英特)
上面讲了这两点,那么第一个就是我们临走之前要做的准备,就是要了解美国价值观,今年的新SAT要考文献了,非常好。因为文献就是美国的政治,你可以了解美国的政体和其总体思路,甚至会考到联邦文集中的一些节选,你就会了解他的宪法是如何产生的,为何会产生这么先进的宪法,200多年后还有指导意义,为什么美国如此强大,都是有原因的。
这些孩子都得从头开始学一遍,包括建国文献,包括美国宪法,一些总统的讲话,在这次新SAT考试中都会涉及到。
那么还有就是阅读,阅读当中其实就是培养一种批判性思维,新SAT的阅读文章就是考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简而言之就是“开明接受,理性质疑,逻辑推理”,不是说知道这几个字就有了批判思维,必须建立在大量阅读基础之上,其实我们也能有个感觉,在国外读高中的孩子,当然有些孩子非常不错,大量阅读之后思维建立起来了。但另一些孩子也在和美国孩子一样大量读小说,但为什么他的阅读能力还是不行,有些孩子假期回国补习SAT,,你会发现他的思维当中是有漏洞的。
为什么在国外也跟着大家读小说,思维还是跟不上呢,就是这部分孩子在阅读的时候,没有经过精读这一部分,小说是泛读。泛读应该建立在精读之上。精读是什么呢?就是一个段落一个段落地读,不是逐字逐句翻译,要考虑段落的主旨句,也就是“main idea”是什么,是以什么样的写作方式来支持他的主旨句,然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其实英语和汉语很大的最大的差异就是逻辑性。然后我们很多孩子,不论高中还是大小,其实是不了解这个差异性。
有了精读,再加上泛读,我们才能够逐步建立批判性思维,未来孩子考GMAT、MCAT、GRE等等,都需要考到批判性思维的阅读。国外的本科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社会责任感的学生,这也是创新的基础,这也是美国为什么能产生这么多诺奖得主的原因。
美国的本科教育是建立思维,研究生是掌握技能,博士是改变世界。(图片来源:精英特)
那么在国外教育中,其实我们大家都不满足于国内的应试教育,觉得太死板,那么我们到国外究竟应该去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我一个已定居美国的朋友前几天回来讲座,就谈到美国的本科教育是建立思维,研究生是掌握技能,博士是改变世界。
我觉得假如我们真想出去学习,真应抱着学习思维,改变世界的想法,而不仅仅是掌握一门技能,我原来也是抱着掌握技能的想法,但其实这样就是一个大技工,其实我们应该尽量和国外的思维接轨,学习他们的思维。
这样的话,未来在自己的国家里,我们的孩子才可能有创新意识,如果仅仅是为了掌握一门技术的话,国内和国外没有大的差别,最大的区别应该是思维。要培养这种思维的前提就是大量阅读。国外的高中生都要读100、200本书,但我们国内孩子,阅读太缺乏,你就会发现孩子比较幼稚,没有自己的思维,辨别不出一些东西,不能站在比较高的角度看问题。
那么我们大量的阅读、受教育,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的目的就是能宽容地对待自己,对待别人,对待社会,这样我们就能活得不那么“拧巴”,把一切都看得比较透彻,这样活得不累,能快乐一些。新SAT阅读有一篇节选自卡夫卡的文章《变形记》,讲一个人变成甲虫之后,最终被家人抛弃了,我们很多孩子看了很有感悟,正是因为看到了人性的恶,所以能更加珍惜人性的善良。
我记得有一个孩子是圣地亚哥的博士,他说他博导说过一句话,什么是博士?就是让人类在你的努力下能前进一小步。我觉得这个就是所说的一个创新,改变世界。
我们能给世界前进一小步做出什么贡献。(图片来源:精英特)
在近现代的一百多个发明中,连一个曲别针都不是中国人发明的,我们其实在享受着别人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成果,享受着别人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我们中国人也应该想,我们能给世界前进一小步做出什么贡献。当然我现在是后知后觉了。
但我这次去参加孩子毕业典礼,我也会和他好好谈一谈,现在应该也不算太晚,我们也抓紧时间,好好看一看书,其实未来他什么样子现在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我们往往想的是孩子18岁能考上什么样的大学,但我现在认为我们更应该关心孩子35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他和他的孩子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我孩子很小时候写过一首小诗:妈妈说我是天才,我想说我不是;妈妈说我是笨蛋,我说我不是……我想说,妈妈,我就是你的儿子。
其实我也想对我家孩子说,不管他能改变世界(当然这样更好),或者仅能养家糊口,还是到最后一无是处,我都想说,我永远是你的妈妈。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引发大家对于留学目的一些思考,为何要让孩子去留学,留学真正能给孩子带来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