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电池架构示意图。3D电池具有穿插式负极(灰色,-),隔膜(绿色)和正极(蓝色,+)。电池下方为各种材料的分子结构。
近日,美国康奈尔大学工程学教授Ulrich Wiesner领导的跨校合作团队开发出一种具有“闪电快充”潜力的新型能源储存设备架构。该团队的设计思路为:将正负极和隔膜材料在一个自组装3D螺旋结构中相互贯穿,在数以千记的纳米孔隙中填充储能和输能的必备元素。Wiesner说:“这是一种革命性的电池架构。”该研究成果发表于5月16日的《能源与环境科学》。
Wiesner认为:“这种三维结构基本消除了设备上所有的静容量。更为重要的是,将相互贯穿的空间缩小到纳米级,可对功率密度有数量级的提高。换句话讲,你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能量。”这到底有多快呢?Wiesner认为,在电缆接入插座后的数秒内(或许更短),电池就可以被充满。新电池构架是基于Wiesner团队已在其他设备(如螺旋太阳能电池和螺旋超导体)应用多年的自组装嵌段共聚物。论文第一作者、Joerg Werner博士曾进行过自组装光子器件的实验。受此启发,他设想是否可以将同样的原理用于储能碳材料。
电池负极是由嵌段共聚物自组装而成的螺旋状碳薄膜(40纳米宽),薄膜上遍布周期性孔隙。然后利用电化学聚合方法在孔隙上覆盖一层10纳米厚的电子绝缘、离子导电的隔膜。这一过程至关重要,否则隔膜上的缺陷很可能会导致移动设备起火。接下来的步骤是正极材料(硫)的添加和电子导电聚合物聚[3,4-乙基二氧噻吩](PEDOT)的架后充填。
Wiesner说,新电池架构并非完美,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会逐渐降低PEDOT电荷收集器的性能。Wiesner团队仍在继续完善新电池技术,并已对概念验证工作申请了专利保护。
编译:雷鑫宇 审稿:alone
责编:南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