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611年的朱由检,为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由于幼年丧母,身边一个可信赖的家人都没有,因此童年遭受所造成的孤独感、被遗弃感、挫折感,使他成人形成了猜疑、偏激、固执的性格。不过,与哥哥明熹宗比起来,朱由检的优点就是酷爱读书,自幼受正统儒家教育。
明嘉宗朱由校年少早殇,朱由检临危受命登基,不负众望,轻易铲除魏忠贤阉党毒瘤,于是他一直觉得自己就是个天纵英明的帝君。
即位之初,朱由检对袁崇焕十分信任,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公元1628年(崇祯元年)八月,袁崇焕进京面圣,在朝廷上许诺五年之内可恢复辽东全境。朱由检闻言大喜。
次年七月,袁崇焕到旅顺,擅自杀掉皮岛的大明将领毛文龙。
如此边境大将被杀,连朱由检都出乎意料,但他当时正重用袁崇焕,只是优旨褒答,认定杀得好,并下诏宣谕毛文龙罪状。
谁知,这正成了日后袁崇焕被杀的罪状之一:擅杀大将。
很多人认为袁崇焕是中了后金的反间计才杀毛文龙,这无异于自剪羽翼,亲痛仇快。
日后的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等人几乎都以此为借口叛明降清。
就在袁崇焕杀毛文龙仅几个月后,皇太极就绕过山海关,“暗度陈仓”由蓟镇长城的长安、龙井关、洪山口毁边墙入侵,迅速侵占遵化、迁安、永平、滦州四城。
为此,袁崇焕不得不回军驰援。当时袁崇焕先派赵率教率先锋部队救援,再率祖大寿等人后援。明军步步为营,途经抚平、永平、迁安、丰润等诸城,都留兵营守。
很快,就传来赵率教战死的消息,袁崇焕急忙率军来到北京城下的广渠门外安营扎寨。
尽管这支勤王的军队不到两万人,但在袁崇焕的带领下却斗志高昂,屡次挫败后金军队。
朱由检偏偏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原来,当时有两个明朝太监杨春、王德成,在城郊牧马厂被俘,皇太极就让汉人降将高鸿中与鲍承先趁着天黑在关押这两个太监的营帐外假装喝醉了,说城内袁巡抚与后金秘密商定,准备里应外合。然后,皇太极又让人有意放了两个太监。
两人回到北京城,迫不及待地跑到朱由检面前说出这件“天大的秘密”。刚愎自用的朱由检随即派人逮捕袁崇焕,并打入诏狱。
袁崇焕部下祖大寿十分害怕,出城后就想带兵投奔后金,还好袁崇焕在狱中写信“安慰”祖大寿才防止了这场叛变。
当时明军还掌控着山海关、宁锦一线,加上孙承宗指挥得当,皇太极不得不退回关内。
后金一退兵,袁崇焕就开始被审,最终被判凌迟,其家人被发配三千里,家产充公。
公元1630年(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中秋刚过,袁崇焕在北京闹市被剐。当时不少民众真的以为袁崇焕投敌叛变,上前高声责骂,甚至抢食这位忠臣的肉。
但是,袁崇焕一边忍着被刮剧痛,一边还作《临刑口占》,表达自己对大明的一片忠心: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仍旧守辽东。
朱由检至死都不明白自己中了皇太极反间计,甚至清朝建立三十多年后,张岱还在《陶庵梦忆》里将袁崇焕列为明朝逆臣。
最终为袁崇焕“平反”的,却是大清皇帝乾隆。
假如袁崇焕不死,按照其才能,肯定会将东江镇兵将打造成为一支恢复辽东的劲旅。只是历史没有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