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不断进步的医疗技术,当血管变得狭窄或闭塞时,医生可以为患者植入支架,支撑血管,解除这种状况。
但现在,大家对于血管内支架的态度莫衷一是。虽然血管内支架已经成为治疗不少血管狭窄性病变的重要手段,但由于价格较为昂贵等原因,很多人质疑使用支架的必要性,并担心它对身体的影响。
其实,国内发展血管内支架技术的时间并不算长。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我国才逐步开展了血管内治疗技术。到了90年代初期,我国的医务工作先驱们逐步开展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外周血管支架植入术,随后神经介入领域逐步开展了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成形术。至本世纪初,又逐步开展了颅外脑血管支架植入术。
1.血管内支架临床应用现状
目前的血管内治疗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包括复杂外周动脉病变、冠脉病变、颅内动脉狭窄等病变,都可以通过血管内支架技术予以治疗。
理想的血管内支架应该具有一定的支撑强度、抗拉强度及韧性,同时具备抗凝血活性。目前,应用到临床当中的血管内支架材料主要有医用不锈钢及镍钛合金两种,少数支架内部涂层少量抗血小板药物。
很多人说,植入支架后,就不能进行核磁共振检查了。确实,从理论上来讲,体内植入支架后,不建议行核磁共振检查,但这并非绝对。上述材质的支架,都是无磁性或者弱磁性,手术后6周进行核磁共振检查不会产生不良风险。当然,具体情况还要考虑核磁共振仪器的磁场强度,能否行核磁检查,应该与主治医师及影像科医师共同商量,确保患者的绝对安全。
2.血管内支架临床案例
3.哪些疾病需要实施血管内支架治疗?
支架治疗可以涉及到全身各部位的血管。
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梗死,可进行冠脉支架植入,以扩张狭窄的血管,改善心脏的血供。
外周血管病变的患者,如髂动脉、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同样可以进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以改善肢体的血供。
而脑血管狭窄患者,可进行血管内球囊扩张成形术或者支架植入术,改善脑卒中血供、覆盖斑块防止其脱落引发卒中。
4.进行血管内支架治疗后的注意事项
首先,因血管狭窄行支架植入手术的患者,应该继续口服抗血小板、降血脂药物治疗。由于血管内植入支架后,局部血管内膜增生、血小板聚集,容易再次狭窄,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终生的过程,患者切勿认为植入支架后就不会再次发病。
其次,外周血管植入支架后,应该限制局部剧烈活动,以减少支架与血管壁的相互作用力,保持支架的稳定性,而冠脉支架及脑血管支架植入后的患者,由于支架位置深,可不需限制活动。另外,支架植入后,应该定期复查局部血管超声或者造影,如果早期发现支架内再狭窄或者支架断裂,要及早处理。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移动端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