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最近实在是惹了众怒,尤其是此次空姐被害一案更是将滴滴推上了风口浪尖。如果说之前发生的多起负面案例还没有给滴滴敲响警钟,那么此次滴滴算是真正意识到舆论的威力。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此前的滴滴是处于狂奔突进抢市场的态势,无暇顾及或者说不愿因为负面事件去停下前进的脚步。现在的滴滴则不然,已经达成垄断态势的它,在迈向全新阶段的同时必须要处理好公众舆论。也就是说,滴滴必须要实现利益与社会责任、道德等方面的平衡。
也因此,我们看到此次滴滴是下大力气进行整改。标签、车主评价功能下线;零容忍严打“人车不符”,车主需进行人脸识别;暂停夜间服务;将紧急求助功能提升至显著位置,乘客可一键拨打110服等求助电话;主动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
猛一看,滴滴确实是要在整改层面深入。但这样的整改,真的能够一劳永逸吗?比如从时间维度看,滴滴顺风车只是暂停接受22点-6点期间出发的订单。那么早上6点至晚上22点这段时间,就一定能够保证安全?深夜固然是负面事件高发期,但谁也不能一定保证其他时间段就100%是安全的。为此,这条整改措施还是不够完善。
此外,以笔者使用滴滴出行服务来看,“人车不符”是常态,时常会发生。人脸识别是否成熟?能否完全杜绝“人车不符”的情况?这些都还值得商榷,有待落地之后的考验。换句话说,如果未来再发生“人车不符”的事件,滴滴是不是还会再度出台新的整改措施?不能直接“打蛇七寸”,就不要自信满满。
当然,滴滴承诺平台上发生的相关交通事故、治安及刑事案件、用户纠纷中,其将主动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在已有安全保障机制的基础上着手建立关爱基金,于法律规定范畴外为当事人和家属提供更多救助和关怀……这些整改举措还是值得肯定的。
大众要的其实很简单,不管滴滴怎么整改,最终还是想要贴心、安全的出行服务。“滴滴一下,美好出行”的slogan,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现实呢?(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