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火烧圆明园》到底骗了我们多久?揭秘八里桥之战的真相

编者按:“火烧圆明园”,时常被人们当作是中国近代屈辱的象征。而圆明园遗址中著名的大水法拱门,也成为了那个时代最深刻的体现。1983中国大陆和香港合拍了电影《火烧圆明园》,可以说是对那段历史,最为深沉的再现。在那个年代,如此规模的电影算得上一个传奇,但时过境迁,从今天的视角来看,这部电影究竟拍的如何呢?

▲《火烧圆明园》海报

严格来讲,电影《火烧圆明园》的战争篇幅并不是很多,整个电影,更多的是围绕着懿贵妃,也就是后来的西宫太后慈禧与咸丰之间的故事展开,还穿插了当时清廷所面临的太平天国、捻军,尤其是咄咄逼人的英法联军的危险。然而,虽然战争场面虽然在电影里只是插曲,但影片中英法联军和清军那场著名的八里桥之战则被广大观众所熟知。

▲电影中在八里桥一带集结起的清军

▲电影中英法联军(法军)炮兵阵地

▲电影中英法联军(法军)步兵阵地

▲电影中英法联军(英军)步兵阵地

▲电影中清军自信满满的率先发起冲锋

▲清军遭遇英法联军火器阻击

▲僧格林沁的蒙古马队发动冲锋,这种将身体趴伏在马背上的姿势,其实是很标准的躲避子弹射击的动作

▲蒙古骑兵使用弓箭射击

▲蒙古骑兵成功的冲入英法联军阵地中,准备向传统蒙古骑兵作战方式那样,将英法联军阵地分割

▲勇敢的清军在近战中被英法联军击败

▲毫无畏惧的清军组织起多次冲锋

▲勇敢的清军又一次被击退

▲清军最终全军覆没

八里桥之战清军的战败,一直是后世历史学家所讨论的重点之一。此役清军总兵力5~6万人,英法联军总兵力1万人。结果清军伤亡1200人,而英军仅2人死亡,29人受伤,法军损失3人死亡18人受伤。这令人瞠目解释的战损比,不仅让人思考,为何清军如此的不堪一击?

▲战争之后的八里桥

但其实电影中的清军,其实和历史上的出入较大。导演为了展现清军的落后,因此在电影中清军完全没有使用火器,全是靠冷兵器战斗。然而历史上,僧格林沁的步兵和他本部的蒙古骑兵,其实都装备了大量落后于英法联军的火绳枪和老式火炮。英法两军一边,也并非纯粹的步兵军团,还有许多来自印度,受到西式训练为英军效力的锡克骑兵以及龙骑兵团参与其中。

▲英法联军中,起到重要作用的锡克骑兵

历史上,双方开始交战的时间是在9月21日。当时,主帅僧格林沁敏锐地察觉到英法联军军队布置的漏洞,立即命令本部蒙古骑兵向英法联军率先发起攻击。

蒙古骑兵们的第一个目标是法军侧翼裸露的炮兵阵地。但是在法军火力优势下,这一次进攻失败告终。接着,蒙古骑兵对英军阵地进行侧翼迂回。这一举动对英军,尤其是锡克骑兵们带来了极大的骚动,但蒙古骑兵的这一次行动却再一次受阻。这之后,就如同电影中所描述的那样,清军大量乡勇和来自京城的正黄旗禁军与蒙古骑兵们多次发动冲锋,但是都被英法联军依靠火力优势击败。之后,联军依靠火炮的优势先是摧毁了清军炮兵,接着在火炮掩护下,消灭了守备八里桥的清军。最终伴随着蒙古骑兵、旗人和乡勇的溃逃,八里桥之战宣告结束。

▲八里桥之战双方布阵示意图(左为清军)

其实,从指挥上来讲,僧格林沁的战场感知能力还是不错的。在战争一开始,僧格林沁作为蒙古出身的科尔沁亲王,对于自身军队的优势有着清醒的认识。那便是他所拥有的大量蒙古轻骑兵,本身有着相当高的机动性。他敏锐地发现英法联军多为步兵,因此在机动性上较差,加之英法联军阵地多森林地带,因此联军战线上有许多方便敌军分割包抄的漏洞。

▲19世纪中叶的英国陆军

但英法联军有没有漏洞,和清军能不能利用这些漏洞,其实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当时僧格林沁所率领的清军的核心,是来自蒙古草原的蒙古骑兵,以及作为禁卫军的正黄旗旗兵。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乡勇,作为炮灰加入了这场战争。这支庞大的军队所面临的第一个大问题,便是如何进行指挥调控。当时清军整个军队的指挥系统,还是很传统的古代指挥体系:在蒙古骑兵向英法联军发动冲击,却没有得到相应的火炮掩护,以及步兵的火力增援,结果铩羽而归,白白付出了巨大的伤亡。而反观英法联军,有更高效的组织和指挥,使得军队的进攻,都能够得到火炮及时的掩护,并且在清军的蒙古骑兵迂回穿插时,可以及时得到锡克骑兵等骑兵部队的保护。

▲19世纪的蒙古骑兵

再来分析一下当时清军的战术问题,装备问题的差距已经显而易见。在士气上,许多当时参与了八里桥之战的英法联军军官,都对清军作战的勇气给予了高度评价,如果这些评价并不是单纯的恭维,那么清军失败的问题就要更加复杂。正黄旗旗兵作为京中禁卫,但是他们的集体训练,更多的是定期流程化的阅操,士兵战斗素养显然难与英法联军士兵相提并论。蒙古骑兵情况更糟。他们大多数军事技巧,都是在草原上生活所带来的骑马、射击之类,没有集中科学化的军事训练。

▲缺乏科学化集中训练的旗人

装备与训练不如人,而清军在战术上其实也有很大的问题。由于清军在鸦片战争之前,所面临的敌人,大多是缺乏大量火器装备的军队,因此在战术战法上,更加注重发挥火器的优势。这在蒙古骑兵与锡克骑兵的战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古骑兵在面对锡克骑兵时,并不像的他们的祖先一样策马扬刀,而是立马使用火绳枪和弓箭射击,试图用火枪和他们事先准备的壕沟逼退锡克骑兵,但是作为近代化训练产物的锡克骑兵,迅速越过了壕沟。并且由于蒙古骑兵们糟糕的射击技巧,并没能如他们预期的那样阻击锡克人。接下来的故事,便是一场骑着通过19世纪近代育种的高头大马的锡克人,对骑着矮小蒙古马,使用劣质武器的蒙古人进行的屠杀。

▲锡克骑兵击溃蒙古骑兵

因此可以说,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在作为军事将领其实并没有太多问题,唯一的问题是清军与英法联军的差距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力。套用一句名言:“无知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但这些内在的东西则不是《火烧圆明园》一部电影所能展现与说清楚的事情了。当然,对于晚清的宫廷的礼仪、服饰复原,这部电影还是做得非常好的。

最后是电影评分环节

对清宫服饰、

礼仪较好的复原,

清军服装铠甲较为中肯:4分

过于笼统的情感戏桥段,

但是对历史过程,

大清朝政治再现全面:3分

战争环节较少,

也缺乏对于圆明园的整体表现:-1分

人物情感比较立体,

但是主旋律比较苍白,

而且缺乏历史确实存在的负面细节:1分

总分:7分

选择观看

最后要为大家推荐的电影,是1998年,陈凯歌导演执导的电影《荆轲刺秦王》。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时之沙,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