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兼顾学校、专业和地域?

填志愿,学校和专业哪个更重要,这是历年来家长和考生都比较烦扰的问题。

一方面名牌、重点大学在办学水平、师资力量、文化氛围等方面胜于一般大学,可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从就业的角度来看,一些企事业单位招聘人员也是按照先选学校再选专业的原则进行的。

另一方面,选择专业直接影响着将来的择业。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就业,顺应社会需求选择专业有利于将来就业。

在平行志愿模式中,如果首选学校,则要兼顾专业的要求,如果首选专业,则要做好降低对学校要求的准备。最好兼顾学校、地域和专业。

每个考生都向往重点、名牌大学,梦想在大都市读书,即使是分数不能够达到标准,也都希望选择一个相对偏爱的学校;同理,即使考生没有明确的专业倾向,但在考生的心里,大体上还是有一些偏爱或认知的,最起码对自己不喜欢学什么专业还是非常清楚的。比如,有的考生明确表示不学医科、师范、农业,就属于这种类型。对于这种类型的考生,在确定志愿时更应当兼顾学校、地域和专业,只要理性把握分数,注意学校、专业、地域上的冷热搭配。

在填报平行志愿时,考生在求稳的前提下不妨将自己有希望‘跳一跳’够得着的理想学校作为志愿A,将符合自己成绩水平的‘对口’学校作为志愿B,志愿C选相对保险些的学校,志愿D填一所‘更保守’的学校,志愿E则填‘垫底’学校,这样梯度配置的顺序,可避免‘高分低就’带来的懊悔,不至于落到低批次院校或落榜。

如果考生填报的平行志愿之间没有适当的“梯度”,则该考生被投档的机会将大为减少,自己把原有的五次机会变成一次机会,那样变成了如果A志愿不能投出,则后面的平行志愿被投档的机会也会很小。

目标高校确定后,还要注意专业之间的级差,保持类似的梯度配置,关注专业的冷热周期,不盲目追热,热门专业也不一定就是高就业率专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行业的需求也在变化,调查显示,一些冷门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似乎比学热门专业的学生更容易找工作。

把握高校大类招生,按大类招生就是高校按院系或学科大类招生,而不是按照具体专业招生。如有的高校就将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五个专业统一按照经济学类招生,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七个专业统一为工商管理类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