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前段时间,冷兵器研究所通过《中华上下五千年真的只是国人意淫?可比肩古埃及的良渚文明正式被确认》一文,想大家报道了在良渚文化被国际上提升为文明,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但近期关于良渚文化归属又产生了新争议,即有人声称,良渚先民属于太平洋赤道人种,即俗称的矮黑人!跟现代中国人没啥关系!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最早的误会出自过去的体质人类学报告。下图这个表格数据来自《复旦大学》。2008年,研究者在进行大的人种对比的时候,有一部分数值,主要是鼻指数,落在了赤道人种的范围中。然后这个说法就在坊间就越传越邪乎,于是网络上有人开始声称良渚是赤道人种!
▲ 广富林良渚组与三大人种比较
但是,仔细看这个数据表格就会发现,良渚先民更接近亚美人种,也就是蒙古人种。你总不能只因鼻子有点像赤道人种,就指着一个面部是典型蒙古人人种的人,非说他是太平洋土著岛民吧?
▲良渚古城
其实,从新石器时代古人的体质特征来看,在关系聚类上,广富林组良渚先民与福泉山组(淞泽文化)、圩墩组(马家浜文化)聚在一起。这三组文化中,马家浜文化最早,然后是淞泽文化,再往后是良渚文化。这可是顺承关系。
这三种文化总跨度长达三千年,在太湖地区也拥有巨大的人口基数(良渚文化遗址数量众多)。所以他们外貌特征上也有高度传承性,并没有外形明显的赤道人种存在。除此以外,良渚先民也接近江淮一带的古中原类型。所以基本可以断定,良渚文化先民属于亚洲地区的蒙古利亚人种南部类型,不是所谓太平洋赤道人种类型。
说到底,良渚先民所带有的所谓赤道人种特征,其实更多的是受了环境影响。当时可比现代热多了,比如上古时代长江流域大象可是满地跑。而且不光长江流域,连当时北方的古人类都带有些暖湿环境人群特征。
总体从检测数据来看,良渚人的外貌通俗的说,就是大眼睛高额头,小圆脸 ,小鼻子。这种相貌在今天的南方也并不罕见。下图就是淞泽文化男性与良渚文化女性复原像,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淞泽文化男性复原像
▲良渚文化少女复原像
如果体质人类学资料还不能打消质疑的话,我们再看看DNA。虽然良渚文化分布区,因为土壤酸度大、气候潮湿,导致人骨样本很难保存,难以提取DNA。但是在上海广富林遗址与浙江新地里遗址还是找到了一部分保存完好的人骨。根据对良渚人骨的父系YSNP检测,大多数的测试结果为O1M119突变。这种类型在今天的华东一带高发。除了Y染色体,在母系线粒体检测上,也显示出新石器时代与当地的一脉相承。通俗的的说,就是现在华东一带不少居民,还是新石器时代当地居民,也就是良渚人的后代!
▲汉族各地方言区YSNP分布
从这个数据表格能看出来,O1M119分布最高的地方还是吴语区(江浙沪交汇地区),在也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区。说明良渚文化先民的男性后代在太湖地区的男性人群中占了四成,而南方其他地区也有非常高的分布。
另外,太湖地区在良渚文化结束以后,又出现了钱山漾文化和马桥文化,虽然钱山漾文化受到了北方地区的强烈影响,但是还是以良渚文化为母体。而马桥文化在早期的研究中被认为来自福建一带,但是随着研究加深,还是被确认为来自太湖当地,DNA检测也确定是一脉相承。同时,马桥文化与中原也有密切接触。早商甚至更早的中原一带,能发现江浙产的印纹陶和原始瓷。在对吴越故地的考古中,证实了吴文化和越文化的前身就是马桥文化。
▲浙江杭州余杭的良渚文化村
总之,虽然战国以后,伴随着长江中游人口向长江下游的移民和北方人口的南迁,当地人口成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包括良渚人的血脉还是传了下来。所以无论从文化属性还是基因遗传来看,良渚文化都属于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良渚文化也实际证明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存在。当然,那些嚷嚷良渚文化属于异域文化的人,还是会继续喊的,因为你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
参考资料:
[1] 江中下游古代人类遗骸的DNA研究 复旦大学 , 2004
[2] 汪洋 广富林良渚先民体质及文化适应研究 《复旦大学》 , 2008
[2]杨俊?, 李辉?, 金建中?, 金力?, 卢大儒 上海原住民的Y染色体遗传分析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双尾猫,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