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极简公式,帮你轻松“想到做到”,实现持之以恒的改变

原创 | 发愤的草莓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韩寒的《后会无期》电影海报标语。

仔细揣摩,这话有意思。

为什么道理听过,却没法用起来呢?一种可能是,方法特别了解,无奈普通人资源匮乏,事情办不成。

另一种可能是,知道做不到,心动身不动。好比知道熬夜损害身心,依然甘当“猫头鹰”。

第一种情况,只能认怂。若是第二种原因而放弃,未免可惜。

明明可以改变,却选择退出游戏。

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和工作游刃有余——

知道的道理能落地,

想要的改变能办到,

期待的习惯能养成。

最有意思的是,“小成功”会产生滚雪球的效应,支撑你有信心面朝更大的世界。

知道做到,主动改变,这当中有什么奥秘?

有!发愤的草莓总结了一道改变公式:

行为改变=六感目标*(明确暗示+简易行动+即刻奖赏+观察反馈)

如果你有一个想达成的行为改变,不妨把这道公式用起来,用起来,用起来!不要客气!

为了清晰可见,早上5点多爬起来画了示意图——


01

别看公式简简单单,这里有小锦囊非说不可。

想做出某个行为的改变,仅仅是握起拳手说:“我志愿每天早起,每天读书,每天练字,每天陪孩子读绘本,每天健身”......最后出门风一吹,什么都忘得一干二净。

有发现吗?那些句子极其抽象,无法令人怦然心动,让你愿意为她动起来。

单单只是喊出口号,无疑是发誓。歌词唱得好,誓言常常很像蝴蝶,美丽地飞盘旋然后不见。口号只能瞬间打强心剂,让那一刻感觉很爽,但没办法支撑你走远。

这个局怎么破?先看上方示意图底座,它是“六感目标”。这里有3个关键词送给你——

第一,胸有成竹

想改变,最忌一起念头就摇头。

没有“相信”作为坚实的基础,后面无从谈起。这种相信,是100前的那个“1”,有了1,100后面两个零才有意义。

要让信心饱满,像吸足水的海绵那样,必须给自己理由啊!确切来说,是编织理由送给大脑,让她更少惰性。目的清晰,才有持久的动力。

比如,想每天陪孩子读绘本,目的可能是希望孩子未来能爱上读书,不管以后人生之路怎样,都能在书籍中找到心灵的慰藉。

比如,想减少每天刷微信的频率,目的可能是减少时间浪费,提升专注力高效办公。

如果找不到做出这次改变的理由,说明这事对你未来生活并没有什么影响,那为什么还要和自己过不去呢?

做出改变,一定要先想清楚,为什么我非改不可?这个动力够强大吗?

所以,不妨尽量为1件事挖出3个目的,倒逼你找到更少而更好的事,也把改变的意愿开得马力十足。

第二,画个大饼

建立信心,就像你洞穿烟雾,迷糊中看见远远的红点,有前进的动力。但这时候,还不知道该走到哪里?

你需要让目标看得清,看得见。

怎样让目标楚楚动人?“六感”很好用——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听觉、感觉。

制定改变目标时,请尽量从六个方面出发,勾勒期待的收获画面。

也可以自问,当你看到、听到或感受到什么的时候,这个目标的效果已经达成。

比如,想要“每天6点写作”,可以想象为——

伴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苏醒(视觉),每天早上6点在安静的房间里执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听觉),尽情倾洒人生体验、处事感悟、阅读收获。每2天完成1篇3000字的文章发布到公众号上,一年就攒下超过150篇,打印成散发出墨香的作品集(嗅觉),捧在手心沉甸甸(触觉)。网友们在公众号上都说“文章可读性很强”,那一则则走心的留言,看着特别激动(感觉),让人热泪盈眶。

这样的画面,是不是比单纯一句“每天6点写作”的目标,更让人有持续的激情呢?

第三,细嚼慢咽

有人为瘦身想做出改变,一上来就是强度极大的方案。结果,不仅没成功,还把信心和以后的动力都透支了。

每一次改变,都要先想想什么更重要。

如果这次行动是全新的尝试,最好有心理准备:先能每天持续下去,尝到甜头,比追求明显的收益更重要。

想要容易坚持下去,首先得选改变强度和个人情况匹配的。

比如,你心里想戒掉刷微信的坏习惯,可是原来每天都是不停地玩微信,一下子给自己这么猛的强度,很容易吃不消,最后又反弹了。

还不如先把想法降低一点,设定为“高效的时间不刷微信”。

先开始,再完美,最后的收获不会差。

我们常常羡慕谁谁的毅力真好,其实毅力是一种感觉,感觉不靠谱。

如果不相信,可以分享一个励志的故事。《微习惯》的作者斯蒂芬.盖斯原是一个美国普通宅男、大懒虫,但是从2012年开始,他只要求自己每天至少做1个俯卧撑,两年之后,就拥有了梦想中的体格,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

并不是谁谁的毅力更好,而是他们先开始了,还选择了靠谱行动,简单易行,又适合自己。


02

手里拿着“六感目标”以后,接下来需要引入“明确的暗示,简易的行动、即刻的奖赏”。

如果简易的行动是结果,那么明确的暗示是按钮。

如果连按钮都看不到,还谈什么按下呢?“暗示”通常是特定时间或动作

比如,想坚持每天陪孩子读绘本。

那么“暗示”可以为“每天晚饭洗好碗时”,

行动是“马上走到房间的书架前,抽出一本绘本”。

比如,想每个周末做周回顾与计划,

那么“暗示”可以为“每周六早上起床后”,

行动是“拿出笔,打开做笔记的本子”。

这一看是不是太简单了?简单到难以置信。

以前很难改变,也许只是缺少一个开始,给行动设置按钮。

设置按钮的做法有依据,正是心理学上的“执行意图”。

加布里埃尔·厄廷根(Gabriele Oettingen)在《WOOP思维心理学》提到了这个概念,其特定的格式是“如果a那么b”(ifa then b),即“如果出现了a情况,那么我就做出b反应”。

上面提到的“暗示”相当于if,“行动”相当于then。

这里还有个窍门,拉近“暗示”与“行动”,从if 到then的链条距离越短,行动越容易持续下去,改变越容易达成。

比如,想每天早上吃3颗红枣,把“暗示”设为“每天上班刚到办公室时”,把行动设为“拿红枣吃”。但如果红枣放在开水间柜子,需要你走10步以上才能拿到,那不好坚持呀!不要小看任何一点障碍。

在此之前,不妨做足准备。

调整相关物品的位置,放在离“if”场景更近的地方。

比如上面的例子可以变成,把放红枣的盒子放在离你最近的抽屉里,坐着能伸手够着,把行动设置为“马上拉开抽屉拿红枣吃”。

同理,如果你想在办公室伏案之余做小运动,不妨把哑铃桌子下方,一下子能拿到。

这样可把暗示和行动设置为,if “伏案时间长了要站起来”,then “站起来之前顺便拿上脚下的小哑铃”。你看,拿都拿上了,还能不做小运动吗?

一个简单的指令,让你的小健身没有偷懒的机会。

另外,在行动的表述上,最好有清晰的瞬间动词。

比如,虽然追求的结果都是要完成工作日志的填写,但“点开工作日志界面”就比“填写工作日志界面”更容易让人执行,“点开”二字的更具动感。


03

当然,行动不是一帆风顺,若是你内心抗拒,更是如此。这时候,得拿出办法让行动更顺畅,更简易可行。

简易的行动主要有3点技巧:

  • 去除诱惑

  • 设置仪式

  • 捆绑乐趣

在网络信息时代,很多人开始用“番茄钟”倒逼自己专注。然而,中途扫一眼看见桌上的手机,心里痒痒,想看有没有人找自己,心神不宁,难以专心。

眼不见为净,不妨在每次按下“番茄钟”的时候,顺便将手机丢进抽屉里。这是“去除诱惑”的技巧。

斯坦福大学“棉花糖实验”你一定听过。但你可能还不知道,那些能够坐上15分钟延迟满足的孩子,往往不是坐在那里干等。

其中,有的会唱歌,有的不去看眼前的棉花糖,转而玩手指和脚趾,还有的会闭上眼睛装睡。你看,他们都是用了“去除诱惑”这招,从而顺利过关。

可别小看这一招,它比什么意志力都强。

除了“去除阻碍”以外,还可以加上“设置仪式”的技巧。

比如,为静心工作设置一道仪式,工作前开始深呼吸,吸一口气,憋2秒,再呼干净,憋2秒,如此往复3次。

仪式看似装神弄鬼,像花架子,其实不然。它是在和大脑谈判:“喂,要开始专注啦!”帮助它更快地凝神聚气,收敛精力。

如果不喜欢深呼吸的仪式,也可以用教育肌动学的健脑操基本四式(如图)。不过1分钟的时间,却能大大提升后面30分钟的工作质量。

另一个很有效的策略是,用上“捆绑乐趣”的技巧。

很多人是吃货,但讨厌洗碗,每次看到油腻腻的锅碗瓢盆,马上退壁三尺。也许你设置了if “吃完饭”,then“走到水槽边”,但内心深处就是抵制。宁愿窝在沙发里,也不愿开始行动。

这时候,不妨把洗碗和你喜欢的事绑在一起。

比如,最近喜欢刷某部电视剧,或者有某个特别想听的课程,那么可以在洗碗时,打开手机观看。

健身也可如此,边健身边看吸引你的视频节目,能转移当下的运动酸楚感。

有的伙伴想开始周回顾和周计划,但总怕任务太烧脑,那不妨把周回顾和周计划与听歌绑在一起。

每次要开始做这件事,就播放舒缓的音乐,让过程更好玩更有情调。


04

想让大脑爱上改变的这件事,别忘了当场即刻奖赏。

不一定是拿白花花的银子砸自己,更重要的是让大脑感觉美妙。

即刻奖赏方面,同样有3个锦囊送给你:

  • 晒圈打卡

  • 积分兑换

  • 自问感受

看过球赛,你一定知道,球场上的计分牌万众瞩目。如果没有晒出分数,比赛就少了紧张的气氛,恐怕很多人都不看了。

做出改变后,你也要给自己搞个“计分牌”增加氛围,常见模式是晒圈打卡。

每次行动后,发个照片晒个朋友圈。如果不喜欢晒圈,可自制一份打卡表格,每完成一次在上面打个勾。

往后,打的“勾”越来越多,你就越不愿意停下脚步,因为前面都持续那么久,不忍心破坏这整齐的“队列”。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晒圈打卡是组队进行的,效果必将翻倍。和别人并肩作战,不好意思拖人家的后腿嘛,硬着头皮也会坚持下去。

在晒圈打卡之外,还可以用“积分兑换”的模式。

经常上超市,你会见到商家喜欢引导客户办会员,让会员用积分换产品,诱导客户多花钱。

不妨模仿这种方法。每完成一次行动,给自己的“礼物银行”记上1毛钱。日积月累之后,有一笔小钱出现,才能用来入手心仪已久的礼物。

如此一来,帮你克制购物欲,顺便改了乱花钱的毛病。

值得一提的是,晒圈打卡和积分兑换有瑕疵,因为它们属于奖励的范畴。——奖励容易让行动变成外力驱使,某天一旦这种奖励撤掉,行动可能走样。

建议你在每次行动后自问感觉。比如运动之后,红脸出汗,全身舒畅,可以问问自己感受如何。

这样,原本不太易持续的行动,将在你眼中闪耀光芒。

哪怕是三言两语记录,强化大脑中对好体验的记忆,强化你对改变的正面认知和态度,把做事转化为内在动力。


05

在主动改变中,重要的一步是“观察反馈”。就像导弹最后能命中目标,也是在过程中不停调整达成的。

很多人持续不了,往往是缺少这一步。误以为改变是一蹴而就,学到的知识一下子能落地。其实不然,

决定改变如果用1倍的精力,那么观察反馈要花上10倍的精力。

调整的依据是反馈的信息,当然少不了定时回顾观察。

我会把“观察反馈”放在周回顾当中,看看那些想改变的事,在这个星期里变成啥样——

  • 暗示是否有效,在什么场景下会崩溃,要如何规避

  • 暗示与行动的通路能不能再优化,缩短距离

  • 行动有没有遇到什么诱惑和阻拦,要如何去除

  • 如果目前的改变扎实了,是不是可以再将行动升级一个档次

  • 即刻奖赏容易执行吗,是否需要增加有趣的手段

  • 定下的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方法靠不靠谱,是否需要微调

在思考时,以“实况转播”的方式进行,只看事实,不发表看法。

比如,想要改掉随意刷微信的问题,但第一个星期下来发现经常犯老毛病,不能在心里吐槽:“我太没自控力了,就是改不掉刷微信 的毛病”。这样的评价必将把信心夷为平地。

要相信只是“暂时”做不到,不是永远做不到。因为改变不是一日之功,就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现在,我会在下班前执行“下班4件事”,点开行动收集箱清空、点开《爸妈说》填写、点开《小日子》填写、写下晚上亲子互动项目。

然而,当初第一周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不是少了这项,就是缺了那项,有时候还忘了4件事。

在周末“观察反馈”环节,我马上引入改进措施:把几个行动按照从难到易排列,在便利贴上写成成清单,贴在笔记本电脑显眼的位置,并在手上的闹钟里设置了下班点的提醒。在第二周的执行中,效果马上不一样。

我还有学习记录的习惯,今年换了更高效的在线工具记录。

然而,在第一周的执行中,看到记录的过程有惰性。深入思考,发现是“暗示”到“行动”的距离太长了,每次要花时间才能找到记录的页面。

于是,我将记录的页面在浏览器里单独收藏起来,放在最收藏夹最显眼的位置,不用0.5秒可打开,记录的欲望马上提升10倍。

有些改变也许只是一分一寸,却能带来天壤之别。

观察反馈的过程漫长,但很好玩,像做实验那样,每次都能看见上次新手段实施后的效果,再提出新假设与改进手段。

慢慢地,不仅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改变方案,还能积累出对付个人坏毛病的策略库,颇有成就感。

若是多次观察反馈后,你觉得改变的力度不够狠,还有一招猛的,叫“合同承诺”。

找一个信得过的亲朋好友,说出自己想要的改变,同时加上经济条件。

在他那里押个3000块,每天将改变的行动情况发给对方,请求监督。若是每天达成一次,当天就返回100,若是哪天漏了,100就归对方了。

怎么样,够刺激吧?一个月下来,效果肯定不一样。

改变是好事,然而,最怕本想遇见更好的自己,不料却遇见狗血的自己。

原因何在?

因为在“想到”和“做到”中间,我们常常少了有效的方法。上面这些,正是送给你的改变公式,还记得吗?

改变=六感目标*(明确暗示+简易行动+即刻奖赏+观察反馈)

敲黑板啦!上面的内容小结起来,不过就这些要点关键词——

六感目标

  • 胸有成竹

  • 画个大饼

  • 细嚼慢咽

明确暗示

  • 选好场景

  • 缩短距离

  • 表述动感

简易行动

  • 去除诱惑

  • 设置仪式

  • 捆绑乐趣

即刻奖赏

  • 晒圈打卡

  • 积分兑换

  • 自问感受

观察反馈

  • 定时回顾

  • 实况转播

  • 实验精神

说到这里,我常常想起一个故事。

流浪汉无所事事,躺在沙滩上晒太阳,看见富人也躺在旁边。

他哈哈大笑,对富人说:“你成天奔波,忙得像条狗,最后不也是为了跟我这样,在海滩上享受日光浴?!”

嗯,这个故事在说,最后得来的跟别人一样,何必那么苦,对自己那么狠。

且慢!很多人差点把这碗鸡汤干了。

请问,富人和流浪汉真的一点差别都没有吗?

其实,他们不一样。富人在忙碌之后享受,手里还握着看不见的竞争优势,而且他的休闲是艰辛打拼后的苦尽甘来,体验到的愉悦层次也不相同——那是先吃苦瓜,再吃冰淇淋的感觉。

改变也是如此。

当你决意做点什么不一样,总有人会笑你:

你这个怪物,活得好好的,为什么折腾自己做什么改变呀?轻轻松松地愉悦生活,爱追剧追剧,爱玩游戏玩游戏,不是挺好的吗?”

现在,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了吧?

若是以后再有人问起,不妨把流浪汉和富人的故事分享给他。

聊一聊:你最得意的改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