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贝尔39行星状星云(Abell 39)是乔治?阿贝尔(George Abell)于1966年发现的,它是阿贝尔行星状星云表的第39个天体。
科学界一致认为太阳将在大约100亿年后衰亡,但一直以来科学家们不确定的是接下来太阳会发生什么。据《自然?天文学》杂志5月7日刊发的一篇研究论文称,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艾尔伯特?泽吉尔斯达(Albert Zijlstra)教授为首的一组国际天文学家预测,太阳在生命终结时会变成一个由星际气体和尘埃构成的巨大发光环——行星状星云。
行星状星云标志着90%恒星活跃生命期的终结,并会见证恒星从红巨星退化到白矮星的转变。然而,多年来科学家们并不确定我们银河系中的太阳是否也会遵循同样的命运轨迹——他们认为太阳质量太小,因而无法形成一个可见的行星状星云。为解开这个难题,该研究团队开发了一个新的恒星数据模型,它能够预测恒星的生命周期,还能预测不同质量和年龄的恒星所射出星云状包层的亮度(或发光度)。
泽吉尔斯达教授解释道:“当一颗恒星死亡时,它会向太空中喷射出大量的气体和尘埃(星云状包层),而该包层的质量多则可以达到该恒星质量的一半。这时恒星耗尽燃料的内核会暴露出来,只有在那时,正在关闭和死亡中的炽热内核才会喷射出星云状包层,然后在大约1万年的时间里持续闪闪发光——1万年是天文学上一个相对短暂的时期。这就是为什么行星状星云可见的原因,其中有些十分明亮,以至于可以从极其遥远、乃至数千万光年外被观测到,而恒星本身因为太过于微弱而无法观测到。
该模型还解决了另一个困扰天文学家们25年的问题。大约25年前,天文学家们发现,在他们另一个星系中所观察到的行星状星云中,最亮的星云总是具有相同的亮度。人们发现,根据一个星系中最亮的行星状星云的表面特征来判断该星系有多远是有可能的。在理论上,这一方法适用于任何星系。尽管观测数据表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但科学模型发现并非如此。
泽吉尔斯达教授指出:“古老的、低质量的恒星应该比年轻的、更大质量的恒星产生亮度更微弱的行星状星云。而这也是过去25年中学界争论冲突的根源。观测数据显示,像太阳这样的低质量恒星也能生成明亮的行星状星云,模拟模型却表明这是不可能的——任何少于太阳质量两倍的天体生成的行星星云都太微弱,无法被观测到。”该新模型显示,在星云状包层被喷射出后,恒星的升温速度是旧模型中的3倍,这就使得像太阳这样的低质量恒星更容易形成明亮的行星状星云。研究小组发现,新模型中的太阳几乎是能生成微弱但是可见行星状星云质量最小的恒星——甚至比太阳在质量上小仅仅几个百分点的恒星都不能。
泽吉尔斯达教授补充说:“我们发现,质量小于太阳质量1.1倍的恒星会生成更暗淡的星云,而比太阳质量大3倍的恒星会产生更明亮的星云。对于其它恒星来说,预测的星云亮度与观测到的结果非常接近。这一难题终于在25年后解决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结果,我们现在不仅有了一种方法来测量遥远星系中有几十亿年历史的恒星——这是一个非常难以测量的范围——我们甚至还发现了太阳衰亡后会发生些什么。”
编译:朱明逸 审稿:西莫
责编:南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