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往往把具有一定法则,又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书籍,称作“经”,“经”具有权威性,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考验,哪怕几千年岁月变迁,“经”里面的学术与理论依然光鲜,甚至傲视不到两百年的现代科学。
在中国古代诸多“经”之中,《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第一部医学专著,几千年来在海内外大放异彩,可谓是世界医学以及预防保健的先驱,其理论至今依然能够经得住科学的考验。
古人把医术称之为岐黄之术,便是源自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以黄帝和精通医术的歧伯的问答形式展开,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讲述养生保健和中医基础理论及治疗知识。岐伯是中国上古时期最有声望的医学家,精于医术脉理,名震华夏,后世尊称为“中医始祖”和“医圣”。岐黄为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合称,更是以歧伯为主角,因而后世即以“岐黄”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同时,由“岐黄”组合的新词,也各有自己相应的意义。如“岐黄之术”、“岐黄之道”指包括养生保健诊断治疗在内的中医学术或医术、中医理论;“岐黄家”指中医生、中医学家;“岐黄书”泛指中医书籍;“岐黄业”泛指中医行业等等。
除了中医基础理论和汤药、针灸以及按摩等治疗方法之外,《内经》尤为重视养生,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书中第一章便是黄帝向歧伯请教养生的内容,歧伯有一段讲述养生纲领性的回答:“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此段关于养生的基本要求,古今一理,简直放之四海而皆准。
预防胜于治疗的理论,《内经》也有详细描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句话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阐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治未病”又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一是已病防变。几千年后的今天,医院人满为患,个人看不起病,国家不堪医疗保险重负,政府开始大力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提倡建立健全防治结合,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医疗系统。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正式发布,《纲要》把全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发展方向的重大转变。
本文来自知历史工作室原创作者/不文
知历史工作室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