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一生所能持续的时间约为100亿年,再过50亿年后,太阳将会迎来终极死亡,那时的太阳会演变成行星状星云。大约90%的恒星在它们死后都变成了行星状星云,但是一些天文学家质疑太阳是否有足够的质量变成行星状星云。
对此,曼彻斯特大学的天文学家建立了一个新的恒星模型,可用于预测不同质量恒星喷射出的气体和尘埃包层的光度。曼彻斯特大学的天文学家Albert Zijlstra表示,当一颗恒星死亡时,它会喷射出大量的气体和尘埃,从而形成外包层,它的质量能够占到恒星的一半。这揭示了即将耗尽燃料的恒星核心最终停止核聚变反应,并迎来终极死亡。
太阳死亡后会产生行星状星云
被喷射出的外包层在太空中是否会发出明亮的光芒,取决于剩余核心的大小和强度。有时,一个核心将继续向外辐射一万年,使周围的环境和尘埃更加明亮。有些气体尘埃极其明亮,以至于我们在数千万光年之外也能观测到它们。在这么远的距离下,普通恒星本应该非常暗淡,无法观测到。
到目前为止,行星状星云的观测数据与宇宙模型相冲突。天文望远镜收集的数据表明,不管在哪个星系中发现的最亮行星状星云,它们都拥有相同的亮度。但在理论上,古老的低质量恒星应该比年轻的更大恒星产生更暗淡的行星状星云,这已经成为过去25年冲突的根源。
观测数据显示,类似太阳这样的低质量恒星可以产生明亮的行星状星云。而先前的模型表示,这是不可能的,任何小于两倍太阳质量的行星都会使行星状星云过于暗淡而无法看到。
在宇宙中观测到的行星状星云
新模型显示,在气体和尘埃外层被喷射出来后,剩余的恒星核心发出的亮度是预期的三倍,允许像太阳这样质量较低的恒星形成发光的行星状星云。Zijlstra表示,他们发现质量小于1.1倍太阳质量的恒星会产生更暗的行星状星云,质量超过3倍太阳质量的恒星会产生更亮的行星状星云,但其余恒星的预测亮度与观测到的亮度非常接近。25年后,问题终于解决了。
目前,该研究已经发表在《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杂志上。